经纬线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杂谈志 > 《第二回 九江蒋子翼 中 》

《第二回 九江蒋子翼 中 》(1 / 1)

我的同道说,《江表传》里是记载了蒋干这一个人:魏臣,因大方的性格和善辩的口才,成为淮水一带知名的文士(还有一说: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一带,莫与为对。),并没有他是周瑜同窗好友的记载。可我怎么也找不到这一段话,算我孤陋寡闻……

关于他的事迹,除了三国演义上述的两场戏份外,也就是一些民间野史记载了这么一个人:少有辩才,有战国名士纵横之风,与周瑜一同师承颜衡,出师后在满宠府中当书簿,教满宠之子识字,在这之后他被举荐到曹操席前,掌管着曹操笔、砚、纸张等东西,有点像私人物品保管员。不是秘书,秘书是荀彧,但可以知道的是,无论曹操有什么重要文件,蒋干都能事先看到。

至于颜衡嘛,在讲这个颜衡之前,得先说什么是淮江书院。

淮江书院创立于公元163年,占地81亩,另有146亩的田产淮江书院开支,它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一块圣地。由颜衡和卢植二人创办,得到许多名满天下的儒士如乔(桥)玄、何颙(yong)、许劭等的大力相助,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三千余子弟皆成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成名成就于天下者,有百余人人之多,昔日的豫州牧蒋华、庐江郡守纪守、光禄大夫唐仁、太子太保卫元、侍中魏杰、大鸿胪吴致、御史中丞贾宜都是淮江书院的俊杰,共有三十多人成为国之栋梁,还有太子太傅姜军、光禄勋章宪、幽州牧叶龙、庐江郡主簿黄代、荆州书佐文和等二十多人都曾在东汉各地显露锋芒,担当重任,还有许多淮江书院的弟子无意于仕途,游历天下,四处讲学,成为东汉各地德高望重的名士,最显著者乃是江南才子史丰和钱英,就连汉灵帝都亲笔为书院题字——君子之德风。

淮江书院鼎盛时期有二百多学生,最大的三十六岁,最小的十六岁,皆是品德优良、资质极佳。他们或是门第显赫的世家子弟,或是富甲一方的社会新贵,少数寒门之士凭着天赋和苦学,也在这里如鱼得水。他们从踏入书院的那天起,已经是一脚踢开了富贵门和功名窗,毕业之后到处都能受到重用。再后来一点,卢植进京为官,成了“清流”的领袖,平叛黄巾军的名将,乔玄则隐居于市,一心著书,只剩下颜衡独立支撑着淮南书院。

那颜衡乃何许人也?他乃合肥人是也,师承于前辈儒家大师马融,三十岁时仿效孔子游学四方。在普遍的东汉史书里很难能够见到他的身影,说白一点,他就是东吴大都督周瑜的恩师,当然最后也被叛逆的周瑜气死了,使周瑜不得不离家出走游历天下两年,不过这是后话。他学识渊博,见解精深,连皇宫里的汉灵帝刘宏都知道了他的才学,招他入朝。然而,他事事皆以孔子为榜样,无意于仕途,只想兴办私学,将仁义礼智信的义理传播给每一个人,让天下百姓都能温良恭俭让。灵帝为鼓励读书人,授予颜衡三品秘书监之职,食皇家俸禄,不派实务,让他一心办学,以表彰他兴学教民之功。

淮江书院虽是私学,但比众多的公学更具盛名。自高祖刘邦以来,就有了公学——官办学校。自文帝以来,又细分为太学(国子学)、府学、州学、县学和乡学等五个等级,分布全国。

私学只是公学的一个补充,不能和公学相提并论。可颜衡能把淮江书院经营得如此兴盛,连贵族子弟都以入读淮江书院为荣,这实在是当时的一个异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颜衡的心中,传道、授业、解惑是最神圣、最崇高的事业(这样的人才叫配叫老师),任何人都不能亵渎,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严格的出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质量!

就如以识人著称的乔(桥)玄,也是颜衡的好友,才学广博,刚断明识,廉洁奉公,曾任太尉,乃是一代名臣,对淮江书院支持多多,本人也常来淮江书院讲过学。在一次受邀前来书院讲学的时候,他带来一个了一个如今在现代还备受争议的人——曹操,少年时期的曹操已经是聪明过人了,遇事机警,就是有点放荡不羁,负气仗义,乔玄很喜欢曹操,还曾有乔玄要把家属托付给曹操的传闻,觉得他将来可以担当国家之重任的故事,所以乔玄就想把曹操送到淮江书院寄读。

可出乎乔玄意料的是,颜衡在看到曹操后,摇了摇头,他看得出曹操聪明机警,却放荡不羁,品格不够诚实,言行不够端正,不管乔玄怎么说破嘴皮,颜衡就是任性地不肯收曹操,使乔玄丢尽了面子。从那以后,乔玄再也没踏进淮江书院,不过也只是两年而已。

还有的是,作为日后吴蜀缔盟者外交能力绝对强大的鲁肃鲁子敬也曾到淮江书院求学。而颜衡认为他学识不错,人也十分聪明,但他自幼父母双亡,疏于管教,行为放荡不拘,颜衡也没有收他,作为颜衡最得意的学生周瑜都求他收下鲁肃,可颜衡倒也坚决,执意不收,但他也不禁止鲁肃进出书院,更不阻碍两人的来往,而一代枭雄曹操连进出书院的资格都没有,要是给他知道,不知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如果我告诉你,蒋干也是淮江书院中的一员,一样也是颜衡最得意的学生,颜衡出门在外,都是蒋干在一旁陪同,在古代能在师长及主公同车一侧可是一种殊荣(详见《三国志·夏侯惇传》),更何况能作为大名士门下最得意的学生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要说颜衡不识人吧,周瑜就是他带出来的,说他识人吧,却又拒绝了大奸雄曹操和缔盟家鲁肃,这一点我真的很纠结。

除了学业好,他和周瑜友情深厚,每到放假时,他两次到周瑜家里做客,和周瑜同桌夜读,同床而眠,亲密得像是一对义兄弟。要说才华吧,有才华的人在淮江书院多得是,为什么周瑜偏偏就跟蒋干关系这么亲密,要说魅力吧,演义里的蒋干冒死长得也不怎么帅,看着游戏人物像甚至还觉得他有点贱(而在史书记载中,他的帅并不比周瑜差不多)。可要说蒋干身上没什么本事,我实在是信不过来,至少我知道,这两个人不是在搞基,而是真正的倾心知己,不然你能够说刘关张三个人是在搞基吗,很明显不是嘛。

在小说中,周瑜也曾对其家属说过,“世间最了解我之人,唯子翼首选。”

在这里又要引出一个故事:在周瑜发表儒学在乱世之中无用论后,与颜衡一番辩解读书人需不需弃笔从戎,颜衡惨败在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口中,连吐几口鲜血生了重病卧倒在床,过不了多久就一命呜呼了。颜衡是当世的名士,教出来的三千余子弟遍布全国,这三千余弟子又四处讲学招收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而周瑜气死了自己的恩师,免不了要受到天下读书人的声讨。

面对所在地(庐江舒县)读书人的声讨和家中长辈的怒斥与族谱中的除名,只有十四岁的周瑜在无奈之下只能离家出走游历天下,他不再是世族公子,不再是舒县人人敬仰的天才少年,过去曾拥有的一切他不再拥有,更不用说保护他了。人们看他如看过街老鼠,虽说不上打,但骂是一定有的。

那一刻,一直在温室里成长的周瑜第一次品悟到世态炎凉。

在出走之前,周瑜带上祭礼前往颜衡的墓,在颜衡的墓前长跪不起,诉说着昔日的师生之情。

而好巧不巧的是,淮江书院众多的学子也来到颜衡的墓前,看到长跪的周瑜,一片声讨声再次向这个少年袭来,在书院里他是最年轻的学子。声讨声稍稍停息后,面无表情的周瑜静静的离开颜衡的墓,来到舒县的一个很僻静的酒馆,借酒浇愁——写到这里想起一首歌,风沙吹过的痛留在心中,不变的笑容,带着血和泪的天空,是否还飘着梦,阴霾大地之中,万里苍穹,谁又能看懂?漫天繁星之中,我要做自己的英雄。

而在祭拜颜衡受辱的事后,唯一前来安慰周瑜的人,只有蒋干。在人生的最低处,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就算是仇人真心前来安慰自己,或许会化仇为爱吧,那种干渴如饮甘泉滋润心扉的感觉很难用文字说明。

与失意的周公瑾对饮数杯薄酒后,蒋干开始安慰了:“公谨,许多人在徘徊和观望,包括我,你却先行一步,你成功了,是替我们杀出一条血路,你失败了,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无论你是成是败,我都要敬你一杯水酒!”(已大致译成白话文,原文残缺,只能大致推拟成这样一段话了)

反正当时的周公瑾听了,心中大震,几分悲壮,几分豪迈,化作两眼热泪落入杯中的水酒,接着他一饮而尽,长啸:“人生兮数十年,笑看天下兮英雄豪杰,能有几盏春秋?”(《三国演义》云:“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翌日清晨,蒋干便悄悄把周瑜送到了城外,还相赠一匹白马,离别前又是一番洒泪,面对只有一匹马、一把长剑,还有一箱书且只有十四岁的公谨,年长他几岁的蒋干又怎放心得下,比周瑜他老妈还要担心他,也许正是这一份情谊成了在赤壁之战周瑜不杀蒋干的主要原因吧。在这个三国小故事中,可以看得出蒋干和周瑜的情谊是很深厚的,是那种在亲情之上,在基情之下的情谊!不是搞基。

现在我再来讲一讲蒋干的辩才。因为史料的欠缺,只能勉强参照“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一带,莫与为对”这句古文。意思是蒋干这个人,就靠口才体现价值,在江淮这一带地方,没有一个人能够讲得赢他。

但这样概念太模糊,并不能得知蒋干在口才上具体擅长的是什么领域,是政治领域那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军事领域那种“十胜论”?再或是典籍领域那种“古文派今文派”?我觉得都有可能,至少可以知道的是,蒋干精通儒家所有的经典,即所谓的经学。甚至能够倒背如流,因为这是淮江书院的主流。

其实经学,除了原版的经文外还包括经文的注疏。原文加上这些注疏才构成伟大的经学,而这些注疏经过历代大儒的增加补注,博大精深,非常复杂。在古代要称得上精通经学,还有一个乐经也是一定要精通的,也就是乐理方面的知识。在评书里说诸葛亮通阴阳、懂八卦、晓奇门、会遁甲,可从来没有一本书说他通经学。

蒋干作为颜衡最得意的学生之一,还要陪同在侧,能不精通么?要是遇到那些经学大儒,‘打招呼’是必须的。那情形就像是现在的教育,你科目成绩要是不好,你的班主任和家长敢拿出来显摆么,如果你只有一门科目(经学)成绩好,想必你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了。

但基于天赋有限,他并没有周公瑾那种举一反三、说一知十的能力,这倒是一大遗憾,毕竟他没周家那样家大业大书香门第,更没有从小就受到文学熏陶,但他胜在自信,胜在坚韧。

儒家经典只要是淮江书院学子都能精通,那蒋干又是靠什么陪同颜衡呢?要知道蒋干长得并不帅,看着还觉得有点贱,这个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可以说,在演义里,蒋干与周瑜最明显的差距就是面貌,一个长得特帅,还特别写进史书中,而一个长得特贱,不过这个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考证。

所以蒋干应该很会讲,远超同门学子,而且至少与颜衡、周公瑾差不多,不然聚在一起时总得找点话题说吧,要是说得不好就不会有下一次的表现机会了,所说的话题必须符合交谈双方的口味,不可能总是以儒学经典为话题,笑话三遍惹人厌,更何况还是流传千古的经典?谈话不就是为了能不断从中汲取新的精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这里又侧面说明了蒋干对外界之事了解独到,那这‘独到’二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句话:你和我都是人,我凭什么非得听你说的?我既不是傻子也不是公务员,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凭什么就不能说出来?只要是人都会这么想,哦,除了这个年代的老师不会这么想。至少,蒋干所说的东西必须足够独到,足够吸引人,不然别人为什么要听你讲?更何况还是一代名士一个老人颜衡和才华胜过他自己的周瑜?不独到不行啊。

想一想,一个精通所有的儒家经典,对外界之事了解独到的人,拥有三寸不烂之舌是一件很不可能的事情么?

最新小说: 霓裳铁衣 我的女友是诡异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催昭嫁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公主万福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三国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