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由芙蓉提供的—《》第155章好多钱
段珍娘道:“今年不知有多少户人家能轻松过冬御寒了。”
人们边说边聊,五台轧棉机一起操作,待几个箩筐装满,便拿到弹制房那边弹制蓬松。
先前从村子里请来的两个村民教新手们勾纱线铺底,去籽棉花到了后将其铺到纱网上,第一声牛筋弦的震颤从弹制房里传来,外头的人们都好奇探头张望。
只消片刻,震颤声就此起彼伏,棉花被牛筋弦震颤得到处飞。
新手们觉得有趣,都来实操。
随着弹制房的震颤声声不绝,运送进作坊的籽棉也越来越多。
最近天气干燥,棉花没有水分,可直接利用,无需晾晒,委实省事不少。
窦氏命人把称重过的籽棉堆积到一起,段珍娘则和众人操作轧棉机去籽,有时候摇累了曲柄,又换人来摇,轮流操作。
一番折腾下来,待第一批可以用来纺纱线的皮棉送出来后,先前自主过来纺线的妇人们开始动工,按段珍娘的要求纺染色用的纱线。
这中纱线要粗些,用于布“棉匠”标识或做喜被,且要均匀,对妇人们的技巧有要求。
纺车是妇人们自带的,有几人技术老道,纺出来的纱线非常漂亮,连窦氏都说好。
来的总共有九人,最后只有六人留了下来,其他三人做出来的东西达不到要求,只能遗憾退场。
现在初期有了材料,前来纺线和学弹制的人们都是周边街坊邻里,渐渐的纺车越来越多,已经有二十几台,弹制房也陆续开了好几张弓。
之前纺线达不到要求的则退而求次做轧棉机去籽。
这个不论男女都行,一人一天十文工钱,每组轧棉机是定了去籽重量的,防止慢吞吞偷懒钻空子。
这差事多数人都能应付下来,不需要什么技术性,三人轮换着操作,总比风吹日晒好。
地里头有秦宛如看着,制作有段珍娘安排,窦氏取了需要染色的第一批线团送进京里的染坊染色。
去年她们还剩下一些红线,秦宛如让作坊做喜被,三床八斤重的,六床五斤重的,还有三床三斤重的,共计十二床。
喜被是两个师傅亲自弹制的,学徒在一旁学习,做出来的喜被纱网细密工整,被褥平实,特别是被褥中间那个大红色的“囍”字,叫人看着欢喜。
有妇人看过那喜被后,心痒不已,说以后怎么都要给自家闺女备两床。
十二床喜被弹制好后,他们用大红的绸缎包裹,柳婆子差人送回宅子,以便带回京去。
秦宛如抽空回来看作坊里的情形,鉴于请来的都是当地人,又离家近,中午是没有餐饮提供的。
人们早上来,中午回家吃饭,傍晚归,所有人都是如此。
本章还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