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的人流穿梭在吴淞口东炮台附近的码头上,刘毅并没有靠得很近,而是站在稍远的地方用千里镜查看着码头的情况。只见此刻码头上人头攒动,大量的民夫正在码头上工作,看样子已经建成了一大半,算算到月底即便不能完工,基本也可以初步投入使用了,其实码头只是其一,刘毅的真正用意是在码头设立一座远洋船厂,因为长江的深度和宽度决定了长江内是不能走大型海船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青弋军既然要建立远洋海军,那就必须要有大型的军舰,而整个安庆卫没有好的水文条件,所以必须要在像吴淞口这样的地方建立一个专门用于生产远洋军舰的造船厂。也就是生产类似郑芝龙水师里洋船的地方。
现在郑芝龙洋船生产和维修的地点分布在台湾和日本九州,随着青弋军和郑芝龙水军的不断合作,郑芝龙也得到了许多不错的单兵军火,本身郑芝龙的火炮就不错,配合上青弋军的单兵利器,虽然在军队的严整性,纪律性等等方面远远比不上青弋军,可是装备上的巨大提升让原本并不擅长陆战的郑家军得到了陆战水平的很大提高,最起码在和荷兰人争夺堡垒的时候,郑芝龙的火铳队已经可以对荷兰人形成中近距离的压制,再让轻步兵登城打开突破口,荷兰人根本抵挡不住郑芝龙这样的攻势,本来郑芝龙的火炮和荷兰人的火炮旗鼓相当,而近战时郑芝龙往往有人数上的压倒性优势,可是唯一不足的就是中距离,近战的士兵必须要冲到敌人跟前才能展开肉搏战,而因为日本铁炮并不是荷兰新式火铳的对手,中距离上郑芝龙往往被压着打,死伤无数,很多参战的兵马还没有接近到荷兰人的堡垒就崩溃了。在得到了二六式火铳之后,这一情况有了改观,基本是每城必下,只不过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郑芝龙就形式上统一了台湾岛,荷兰人在沿海的堡垒被全部拔除。整个台湾已经在郑芝龙的严密控制下,只不过中部山区还有很多土著人罢了。那些化外之人目前郑芝龙还没有精力管。而刘毅得到的好处就是,郑芝龙交换租借了许多造船的工匠给刘毅,这是刘毅目前稀缺的资源。鸟船他们可以造,洋船的体积结构和建造难度远远不是鸟船可以比拟。
这就好比后世航空母舰和驱逐舰一般,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东西,所以刘毅只能通过军火交换一批郑芝龙的大匠,并且组织了大量制造总局的工匠和中圩洲码头的工匠前往吴淞口船厂,跟着这些大匠们学习建造洋船的技艺,刘毅的租借之期是两年,这一批郑芝龙的匠人将在吴淞口船厂待上两年,刘毅给他们最好的待遇,每人每月十两银子,这可比郑芝龙开的月薪要高出五倍,比大明的六七品(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