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叶咏珊要跟还没有进他货的两个零售商再谈一谈。
叶泳珊和郑斌先来到旺嫂超市。
叶咏珊先打招呼:“旺嫂,我喺呢度(在这里)做了也有一个多月了,来你这个店子也有好几次了。
福泉米酒宜家(现在)卖嘅还可以,你可以考虑进点货试着卖一下。我唔晓(不会)骗你嘅。”
旺嫂笑咪咪地拒绝:“叶小姐,你睇(看)我这个超市,边度(哪里)还摆得下东西,都堆到屋顶了。门面实情(实在)太小了,你货嘅就系来了,我也冇把炮(没办法)上架。
有东西卖,边个(谁)唔想啊,实情系(实在是)有心无力。
这位后生仔是谁?”旺嫂有意想转移注意力。
“他系我公司新来嘅同事。”
郑斌自我介绍:“旺嫂,您好,我叫郑斌。我刚刚入行学生意,还请您多关照。”
“是个北佬啊。”旺嫂语气中透着轻蔑,“大圈仔?”
改革开放以前,广东那边有很多人在身上绑一个汽车内胎,乘夜游泳,偷渡到香港,香港人就称这种人为“大圈仔”。
在香港,说英语最受人尊敬,因为说英语的都是有文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第二种是说粤语的。最看不起的就是说普通话的。他们把大陆那边的人统称为“北佬”。
在第5章里,郑斌作为大里山铁矿的代表与外商谈判时,外商代表团里有几个香港律师。开始时,他们总喜欢说话时夹几句英语或者粤语,以显示他们身份的高贵,后来被郑斌治乖了。
郑斌也知道,这种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带来的身份歧视,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大城市的人瞧不起小城市的人。
郑斌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但他却要治一治眼前这个旺嫂,不然,叶咏珊的生意就没办法做下去。
“旺嫂,你知不知道什么叫‘纬度’?
纬度就是地球面上一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我们在北半球,我们这边的纬度就叫‘北纬’。香港是在北纬22度。”
旺嫂不知所以。她很小就开始做生意,没读过多少书,对于纬度、夹角、北纬等名词,她都很陌生;她被这些名词震住了,有点发呆。
郑斌继续说:“香港人把大陆人统称作北佬,这是错误的。
旺嫂,你知道为什么是错误的吗?”
旺嫂不由自主地摇头,魔障了。
“大陆的广东、广西、云南三个省,和香港在同一个纬度上,并不在香港的北面。海南省更是在香港的南边,难道海南省的人也要叫香港人‘北佬’吗。
香港有很多大老板,都是四五十年代从上海或者福建过来的,照说他们也算是‘北佬’。
要是没有这些‘北佬’,可能就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旺嫂您恐怕也开不成超市,只能在乡下种地,或者下海捕鱼捞虾。
旺嫂,您觉得香港人歧视大陆人,有意思吗?”
郑斌在深圳时也接触过一些香港商人,有些港商闲聊时跟他说,他们小时候听大人说,某某家的孩子有出息,在广州读书;某某家的叔叔有本事,在上海做事。
那时的香港不过是一个贫穷的小渔村,香港人要想发财致富,就只有北上。
可是1949年,一切就全变了。
1950年,香港对大陆的贸易由多年的入超一下转变为出超,当年的出超额就达到惊人的5亿港元,为香港的初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时香港民众的生活物质严重依赖于大陆,中央政府为稳定香港市面,从本就贫穷的大陆筹措物质供应香港,并定为“政治任务”。
1962年3月20日,中央政府决定,从即日起,从武汉向港澳,每天开出三列特快列车,供应港澳鲜活农产品如猪牛羊鸡鸭鹅等等,占港澳市场鲜活农产品供应量的100%,价格只有同期国际市场的50%。
这就是港人俗称的“生命线计划”,意指这三列特快是香港民众的生命线。每年除大年初一外,一年364天,每天3列特快,雷打不动,即使是1966年后的大乱中也没有中断过。
那时大陆极度贫困,所有的生活物质都要凭票供应,老百姓一个月也难得吃上一次肉,人人面露菜色,却要去接济那些并不贫困的港澳同胞。
1950年到1990年,香港人均工资上涨了20倍,而主副食品的价格只上涨了5倍。可以说,香港是大陆养大的。
大陆的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让香港民众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而香港百姓报答大陆人的却是一个轻蔑的称呼:北佬!
要怪香港民众吗?不怪。嫌贫爱富,是人的本性。
人家瞧不起你,你要静心自省,自己是不是有被别人瞧不起的地方?
想想在改革开放以前的那么多年,都干了些什么!
郑斌不想跟旺嫂说这些。大陆人为什么穷,香港人为什么富,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旺嫂不会想,也想不明白。
郑斌也没打算责怪旺嫂,只是跟她说一些她不知道的地理知识,唬她一下,煞一煞她的轻慢心,有助于叶咏珊开展生意。
旺嫂半天才回到现实:“你这个后生仔蛮有学问嘛。”
人都是这样,你告诉一些他不知道的知识,他自然就会产生神秘感,由神秘感进而生出敬意。
这时,超市进来一位婆婆。
郑斌迎上去,拿出一瓶福泉米酒的赠品:“阿婆,这是旺嫂超市新进的一款米酒,叫‘福泉’,意思是福寿如泉涌,很讨彩头。
这是我们的赠品,您尝一尝。”
阿婆拿起样品看了一下:“我听人哋(别人)说过这种米酒,说口感还唔错。嗰个(那)我就买两瓶,我老伴和我小孙子都中意(喜欢)喝。”
郑斌说:“阿婆,既然你们家里人都喜欢喝,您就多买一点。买两瓶,一会儿就喝完了。”
“我拿唔(不)动。”
郑斌马上明白,阿婆想多买:“阿婆,您要是相信我,您多买点,我给您扛到家里去。
我就是这家公司行街的业务员,旺嫂都认识我。”
郑斌喧宾夺主,先是说这款米酒是旺嫂超市新进的货,现在又说旺嫂认识他;可到这时,旺嫂又不能不承认,只好看着阿婆微笑地点头。
阿婆问:“一箱系多少瓶?”
“12瓶。”
“嗰个(那)我就买一箱。
郑斌笑着说:“阿婆,趁着今天有我这个劳动力在,您就多买一点。
现在是秋天了,正是进补的时候,这个季节喝啤酒已经不合适了,就应该喝米酒,养胃,尤其是老人和孩子。”
阿婆笑起来:“你这个后生仔,蛮识(会)做生意嘛。嗰个(那)我就买两箱。”
“阿婆,您干脆就买三箱。我们公司今天做活动,买三箱就赠送5瓶。”
阿婆也没有多说,就买了三箱。
郑斌从车上拿下三箱米酒扛在肩上,另外用塑料袋提了五瓶。
阿婆家住在16楼,有电梯,只是进了小区后还要走很长一段路。如果不是郑斌帮忙,一个老人家确实没有办法。
旺嫂听见阿婆的话,知道这款米酒已经有口碑了。刚才阿婆买的三箱米酒,也都是按零售价跟超市结的账。事到如今,她也不会再拒绝了,就同意除去阿婆买的三箱货,再进五箱货。叶咏珊也照样赠送给她五瓶米酒。
像这种食品饮料类商品,一定要售卖的地方多,消费者不论走进哪一家店子都能看到这种商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广告。
所以经营这类商品的公司,就希望自己的商品在市场上,在零售商那里,能够全覆盖。
叶咏珊觉得,今天叫郑斌陪她行街,是一个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