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赴欧旅行,既然定名为“信仰双周游”,就不能没有关于人生信念和信仰的话题呀。于是,在旅行的间隙。蒋青山就组织了一场别致的对谈会。他让旅行团成员没人说说自己对于人生信念和信仰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再让几位总部的师傅给予点评和解答。这就是修行者与俗世中人的一次对等的面对面的恳谈活动,而不是老师给学生灌输式的说教了。当然,又不同意见者,自然是介意发言,还可以提出异议甚至反对意见的。这才公平,才能把事例说的更加明晰和彻底。
别看蒋师傅是个瘦高瘦高的倔老头,脑筋好得很了。他不但是欧洲佛学总部第一位宗教学博士后,而且还是在金陵佛学院毕业的博士呢。只不过,他在金陵读博是没有透漏自己的身份而已。他不但在大学里学得好,而且也是出过七八本专业性很强的佛学专著,还有不少大型讲座书籍的,是总部的一张为欧洲人展示佛学深邃精到学问和修行秘钥的大师。在总部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也是一位善美的学养深厚的学人。
他对负责主办刊物的张博士很是赏识,只是没有怎么显露他的心怀而已。对师家轩和罗天星也是欣赏有加,大力扶持的。而且,每期的《人间佛学年鉴》都是由他帮助张副主编定稿,才能印行的。张博士对他也是十分的恭敬和钦佩。他俩年纪差了七、八岁,但也算是同龄人,学历也相差不多。蒋师傅是成家后才出家的,他爱人也是被动离婚的,那也是一位佛学院的博导。他俩还有一子,其子如今正在读博士,学的也是宗教学,而且还是在燕京,跟他在一个城市呢。张博士晓得这件事后,就多次看望了他的儿子,而且两人相谈甚欢。这些事,张副主编见了蒋师傅就悄悄跟他讲,师傅很高兴,还让他转交了一些钱。这个儿子也晓得他父母离异的原因,但也是个精明的孩子,不闻不问。父亲给的钱,他也接受,却从不过来叨扰他。他们父子心有灵犀,也心照不宣罢了。
这次赵博士也是被他邀请来的,也是编辑刊物的需要吧。蒋师傅为张副主编提供了一次了解偶偶佛学总部的机会,为的是让他对总部有个基本的了解,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给一直身居国外的师傅们讲讲国内佛学界的一些情况。
终于到了跟旅行团的人们进行对谈的时候了,张博士成了主持人,为总部和旅行团成员双方搭桥和引发话题。第一个话题是,你以前对佛学有怎样的认识,经过参加竞赛以及参加这次“信仰双周游”之后又有哪些变化?
第一个回答问题的是一位网络工程师,他说,我之前也读过一些佛学经典,但大多是一知半解的,就是一直对佛学方面的那些故事感兴趣。通过参加全国性的竞赛,我翻阅了很多一起啊不曾理会的书籍和辞书,对佛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之前不曾知晓的知识,在一定的意义上提升了我的认知能力,对一些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较前大有进步,不再纠结于一些枝节问题而转向了问题的本质。第二点就是,通过一周的欧洲大陆的旅行,参观和学习,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为今后的超越性发展自己的事业,解读世界,参与社会人生的实践,更加有了底气,耐心和智慧。我是从惊异于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信从了佛家的思想,而开始的佛学之旅。但现在看来,那也只是一惊而已。面对你们这么多的师傅,那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差距啊。为此,我将跟随诸位方家和高僧大德继续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认识世界的这门武器,为更多的俗世人间的人服务,为我们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伟大民族而不懈努力,勇敢献身,活出明白的自己,鲜亮明晰的自己,光彩照人的自己,优秀杰出的个性来。
这位工程师的回答,赢得了热烈地掌声和总部几位师傅的认可与好评。也对这两个活动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是,在你心目中,怎么的标准才能成为信仰或一种持久坚守的信念?对此,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师傅们给予解答?
这次是有两人回答的,几乎是交叉回答,间或辩论式的方式而进行的。马上就到退休年龄的方菡玉女士回答说,我看过一篇关于信仰的QQ文章,好像作者现在也在你们国内分部上班吧。我记得他在那篇文章中是这样讲的,信仰是人生的指南,是人生新境界的开门灯,开心镜。人在年轻时对此没啥感觉,等到进到中年之后,遇到的烦心事多了,心灵的纠结多了,就开始想起这年儿时就有的话题了。这时候的人,就到了非要思考这件事不可的地步,不得不的要求他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还有人生问题。年轻时,至多有些信念,信仰就很难了。当然,信念也能给人以鼓舞性的力量,但它距离信仰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信者,坚持、坚守的底线,人之为人的标高宗旨,也是登高的起点,而非终极的目的地。这是需要虔诚之心,恭顺之力方可谓之的高层级追求,起码它得是最高真理,务必心存敬畏,誓死捍卫,才有可能成为这个名称的基本内涵。崇高感,神圣感,现在的人很少见了,但这却是人类的至高目标,也是信而仰之的必须和必要之所在。这就是我的理解。
一位二十岁的女大学生接着说,阿姨讲的很好,我也认同。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这件事也没那么复杂,不就是更高级的追求嘛,且信之,证之,可得者,继续,不可得,待之。至于说有年龄和经历的迫使,倒也未必。比如失恋,有人就从中悟出了很多平时想也不曾想的事,这也可能是一个捷径或者说一次机缘,这样开始颖悟了,开通了,也既有可能尽早地踏上寻求真理之途的。我说的是机缘,机遇,这个很重要,并非只有年龄和见识才能逼使人思考和再思考的。
对于二者的区别和差距的认识,我也赞成这位阿姨的意见,无论从量级上看,还是从事物的本质上衡量,二者都是差距很大,距离很远的。但凡信仰者,必是宏远的、深厚的、博大深邃的思想作为基础的,这样的一种信念才可能配得上这个名称的。我的问题是,如何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尽快走上人生高峰的攀登之路,从而减少无为的为生活琐事和人生过程中的纠结与犹疑所左右而虚度了大好年华。请师傅们给予实际的帮助为盼。
张博士先讲了一些周边的问题,他说,这女同学提出了一个很现实,也很有必要回答的紧迫问题。很好。我先来做一番铺垫性说明,然后,再有各位师傅回答和解说。
首先,从根本上讲,人间佛学不是宗教般的仪式繁琐,戒规居多,形式固化,说教非听信不可的一类必得信奉的死板教条。而是一种教育的方式,途径,办法。不是哪一条,你必须遵守,也不是你非学佛不可,没有这么一说。它是一个途径,一种办法,信与不信,那是你自己的事。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更符合广大人群的机制,让更多的人都认同,都信服的话语体系,教育体系和理论体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进而成为大家共同信服的力量,为众生解忧排难,度化众生,产生普世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我们看到的寺庙里的修行,跟我们国内分部所做的“人间佛学”不是一回事,这是佛学的人间化,是佛教的俗世化,而非要如何如何要你加入佛教团体。这一点大家务必搞清楚。寺庙里那些专门出家修行的人,没有一定的规矩,无异于各自为战,各行其是,那还得了,那不乱套了吗。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我们推广的是现实中的修行与生活和事业并行不悖的原则下的佛学助推而已并不干预哪个人的具体的生活和事业。
其次,国内分部的任务和目标是为国民和我们的国家服务性、奉献性的事业,而非盈利的组织或企业。这一点也需要诸位回去以后广为宣传。既然没有商业目的,就是要成为民众的贴心人和解惑排难的助手,不然,这个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不对?就说举办全国性的比赛和出游活动吧,据说,也花了一百五十万元呢,若不是本着普度众生的目的,这又何必呢。也有人会说,你们办的刊物发现的数量多了,不是也赚钱嘛。这倒不假,那几分刊物若真的发行量很大了,是呢个赚钱的。但到了那时,我估计总部和国内分部又有了更大的设想了,刊物所赚的钱,还是回归国内人了。这是其一,还有建设佛学武校和佛学院的设想在等着跟多的钱呢。单说国内分部的项目,也还有好几个呢,这些都需要钱啊。
最后一个,世上的人很奇怪的,有的人一生下来就直奔主题,探讨人生的根本问题了,还有很多人是遇到解决不了问题时,才想到应该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的,更有广大的人群只为生计活着,忙了一代又一代,还是只为活着而奔忙和操劳,从来没有时间机缘为自己考虑过,一辈子就完了。这就是人跟人的差距和不同了。那么怎么才能既照顾好自己的生计问题,又能同时解决好终极性的问题呢?这就需要人类的自控能力,反思能力和应对能力等等智慧参与其中,才能很好的解决。
这也是人间佛学的宗旨之一吧。现实中的人生问题跟佛学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较好的路径吧。
这时,蒋师傅就记者说,张博士讲得很好。下面请总部的师傅们给大家做些探讨和分享。
总部一位年长的师傅说,今天的对谈很好,我对你们的热忱参与和积极发言很高兴,我都几十年没回过,看到你们这群来自祖国的年轻人,我就又想起了刚到欧洲那会的一些事了。几十年了,世界在变化,我们的祖国也在逐步强大起来,这是很好的形势,我们佛学总部最近开了一个只要会议商量着把总部的一部分迁回国内,意思就是要在东方本土大干一场了,我们也要我自己的祖国,那可是我们的根本啊,不做出点贡献还配做中国人嘛,对不对。见到你们,就像见到了亲人了,听着你们的交谈,看着你们很自信的模样,我就感到十分亲切。对于你们的问题,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是否给予重视和解答的。
我想说的是,你们这么年轻就接触了佛学,这是你们的福气啊。我们呢,就是要从思想观念层面上,从宇宙观的高度给予国人以全新的思域,上佳的开示,最大限度地为国内的民众服务,解除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扰为宗旨。刚才那位女孩说的问题,我说,也简单,回向,静坐,每天坚持几分钟,估计,邀不了多久,你自己就有了新的念头,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或措施了。境界的提升也没那么复杂,回去以后,认真地读读佛学刊物上的一些简单方法,许多看似很难办的问题,几天你就有了好的办法了。祝愿你们旅行愉快,简单,些,实在些,懂得静坐,多思,都会又所转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