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自秦国商鞅变法以后,面对虎狼强秦的时候,表现的也很稀烂,到了战国后期,除了赵国还能偶尔与之刚正面,其他的真的只能用一溃千里、望风而逃来形容了,但他们真的渣吗?
不仅不渣,反而个个都是精锐,赵国以一国之力,强压整个草原;最没有存在感的燕国,在辽东拓土两千里,分分钟教辽东诸部落做人;南方楚国,在北面受挫后,转头向西、南、东三个方向扩张,巴蜀、吴越、黔中逐一被吞并;连最弱的韩国都有一个劲韩的外号,弓弩天下第一,拉到后世,特别是唐朝以后,不考虑兵器的代差的情况下,可以说吊打那些承平已久的大一统王朝的军队绰绰有余。
类比一下就可以知道河东诸国的战斗力都不可小瞧。
但关键是,双方都不愿意停战,林国阵营不甘心失败,中山国阵营也不愿意就此止步,好死不死的,朱忻河不知道是不是太膨胀了,居然迫不及待的就把朱忻洲母子给咔嚓了,这一下子,战争继续下去的理由就有了。
朱忻洲可是林国国王的亲外孙,他妈是林国国王的亲闺女。
打着为女儿和外孙报仇的旗号,战争继续,但仇恨的力量光环好像并没有作用到自己人身上,重整旗鼓的林国阵营虽然比一开始的望风披靡要好得多,不过依旧摆脱不了节节后退的事实,四大强国的地位摇摇欲坠,声威更是被对手踩进泥里了,弱林之名传至四方。
听说林王这段时间天天在家里摔东西…然并卵!
该败的还是得败!
但这种结果不是华夏这边乐意见到的,对于华夏来说,最好的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如果再将隔岸观火的另外两家也拖进水那就更好了,最不济也得是林国获胜才符合华夏的利益。
可惜,现实永远不由人的意志所左右,最坏的结果出现了,在还没有彻底取得战争胜利的情况下,骄傲自满的中山国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成批次的往赎罪荒野流放罪犯,并且还派人大摇大摆的进入苏武县城,试探华夏这边的反应。
而且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据锦衣卫和军情局密保,近段时间内,有大批的河东武林人士帮派分子隐瞒身份潜入苏武县城,不用猜都能知道他们是中山国阵营派来打前站的,目的绝对不良。
对于中山国伸出来的爪子,华夏可以直接给剁了,但剁了以后呢?人家爪子多的是,你剁一根,人家马上就可以再伸两根过来,没用。当年武周就是这么玩残契丹的,当然人家泱泱大国,大气的很,直接伸得就是拳头,被契丹砍了一个又一个,然后,然后可怜的契丹就被累死了。
当然,中山国不是武周,华夏也不是契丹,累不死,但很恶心啊!
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中山国捣乱或者增加林国阵营的实力,给中山国添堵,让他主动将手缩回去,不要过分贪婪,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觊觎别家锅里的肉。
给中山国捣乱,华夏早已在做了,但效果不显,李康承认自己对锦衣卫的期望过高,对战争看的有些过于儿戏,主要是他受以前的影视影响太大,什么断其粮道啊、刺杀主帅啊,想着简单,其实就凭锦衣卫那么点人,根本没有可行性。
而要想增加林国一方的实力,直接出兵是万万不可能的,但可以为他们找可以出兵的盟友,比如依旧置身事外的另外两大强国,这一点,新到任的端木赐已经在做了。
华夏自己就只能在物资上提供援助,陆路有中山国阻隔,因此只有从海路转运,如果海路畅通的话。
用兵器、医药、盔甲、鞋袜、布匹等换取林国等沿海诸国的粮食,既能增强林国的实力,又能解决华夏的困境,还能养活沿途各大殖民点——海路一旦畅通,殖民点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进一步增加华夏的综合实力,可谓一举三得。
“只希望他们能一帆风顺!”
……
韩非镇,距离齐桓镇一千多里,探路队停靠的第一站,他们要在这里汇合探路队的另外三条船。
“到了!”一条小艇快速的滑向码头,艇上的划桨手在离码头还有二十多米时,站起身大喊道。
说话的功夫,码头上以镇长张平为首的众人中,眼睛好的已经可以看到远方天际慢慢出现的帆影了。
“奏乐!”镇长张平抬起手冲着两边的乐队招呼道。
没一会儿,码头上就响起了锣鼓声、唢呐声,更有一群闲人拿着彩旗和小五星旗飘啊飘的,如果在喊上两句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那就更有味道了。
张平可不是在做面子工程,他是真心期望探路队能够成功,然后再多照顾一下嗷嗷待哺的韩非镇,准备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无非就是想让探路队上下多记一些韩非镇的好。
毕竟,日后殖民点多了后,韩非镇并不是一个非停不可的地方。
当然,探路队能起多大的作用,张平也不知道,有备无患罢了。
事实证明,张平搞的这一套并没有白费,在引导船的牵引下,船队缓缓地驶进港口,靠上码头后,探路队的成员纷纷从船舱里钻了出来,站在甲板上对着下面的挥手致意,面露微笑,一个个腰板挺得倍儿直,显然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张骞等人虽然没有普通成员表现的那么明显,笑的很含蓄,不过这不能掩盖他们内心的高兴,从他们下船后一个劲儿的挨个摇着张平的手最少保持十秒钟不放,就可见一斑了。
“鄙镇简陋,只得委屈诸公一宿!”等被裴秀摇完手后,张平这才抱拳谦笑道。
“张镇府太谦虚了,由小见大,从小小的码头观之,韩非镇内必然不会差太多,区区半年时间,此地从一片荒芜,到如今这般景象,张镇府功不可没啊!”张骞四周打量一番后,由衷的赞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