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清军入关之前,还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乡村,因为缠丝河、枯河流经其间,所以叫夹河集。又因为夹河集北面有小河傅八口流入沙颍河,入河口处为通往沙颍河对岸的埠口,所以这里又叫傅八口,后来傅八口演变为驸马沟,成了小河的名称,不再作为村名。这里有人住也不过百几十户,有集也只有卖青菜的,有店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过路店。
明崇祯年间,李自成起义军打到河南项城、淮阳一带,官府为防范李自成起义军,在夹河集修建土寨。寨修成后四面环水,因为当时缠丝河、枯河与沙河沟通,雨水多时流入沙颍河,沙颍河水涨,灌入缠丝河、枯河,因此环寨常年有水,成为水中之寨,所以改夹河集为水寨。从此以后,水寨这个名称再未改变。顺便说一句,水寨,原属淮阳县,1948年共产党民主政府调整区域划分,才划归项城县。
沙颍河上通漯河、周家口,下达阜阳、蚌埠,有“豫中巨川”之称,航运比较发达。漯河又称河上,周口又称口上,都是因靠沙颍河而成为繁华的集镇。水寨虽小,也因紧靠沙颍河,自然也建起了埠口、码头和集市。自清顺治至咸丰,水寨还很不起眼,到了清咸丰年间,也就是19世纪中叶的时候,为防范捻军骚扰,水寨由土寨改修成砖寨,周边富豪绅士入寨,贫民小贩,富商大贾便接踵而来,相继在这里买地建房居住,一时间,水寨人口增加了许多,也渐渐热闹起来。
水寨真正开始兴盛起来,是在咸丰至光绪时期,也就是十九世纪后期。要问水寨是如何开始兴盛起来的,其中有一个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谁?就是袁世钧!别的不说,单说旧水寨的房产,袁家拥有四门中的三门。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水寨兴,袁氏功”的说法。说起袁世钧,那可不简单。
袁世钧,字秉政,河南省项城县袁张营村人,生于同治五年(1866),卒于民国八年(1919),享年五十三岁。中华民国大总统、洪宪皇帝袁世凯于咸丰九年(1859)也出生于袁张营,比袁世钧大七岁。那么他们二人同村,名字又只有一字之差,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项城袁氏的谱系。
袁家来项始祖袁持恒,于明初从汝南郡汝阳(今商水县西南)迁至项城县城(今秣陵镇)西年湾村。袁持恒生子袁膺举(二世)。袁膺举生二子,长步月,次报月(三世)。袁步月生三子,长学诗,次学书,三学礼(四世)。这之前,袁家家境相当贫寒。
为了生计,袁步月携子学诗、学礼,到秦坡(今永丰南13华里处)拓荒种地。袁学诗生三子,长体一,次体二,三体要(五世)。袁体二生子袁芳芭(六世)。袁芳芭生二子,长理智,次理全(七世)。袁步月这一支一直在秦坡居住。人多力量大,袁家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财主了,日子也富裕多了。
袁步月逝世,归葬于后年湾祖茔。袁学诗病逝后,儿孙们也打算把他送回年湾村祖茔安葬。往西南行至袁阁(今属高寺乡,与秦坡相邻,当时这里没有村庄,也没有袁阁这个村名)地界时,棺绳突然断裂,儿孙们认为老爷子在这里辛苦了一辈子,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死后也不愿意离开,于是就掘土为茔,把老爷子葬在了这里。为便于经常拜祭添坟,袁学诗这一支的后人就把家从秦坡迁移到了袁阁这个地方。这一支后来人丁兴旺,发展成为规模,因居处附近有阁,就给村子命名为袁阁,至今。
袁理全生二子,长志恭,次志珉(八世)。袁志恭生二子,长九能,次九芝(九世)。袁九芝生二子,长利振,次耀东(十世)。袁耀东娶妻郭氏,生四子,长树三,次甲三,三凤三,四重三(十一世)。袁耀东孜孜于功名,只挣得个庠生(秀才),因用功过度而病故。
袁甲三道光十五年进士,官至给事中。咸丰年间捻军兴起,袁甲三率军在鄂豫皖一带同捻军作战,劳苦功高,官至钦差大臣兼漕运总督,官居一品,最为显赫,开始购置土地。但袁家购置土地有个规矩,从不在附近购置,而是要到几十里地之外的地方购置,他们怕得罪乡邻,落下骂名。袁甲三同兄长商议,举家迁至项城水寨南5里的骡马张村,更名为“袁张营”,袁重三留居袁阁。
袁氏家族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始迁祖袁持恒至十三世孙“世”字辈,主系大都是四世同堂,女性年龄大都在七十岁以上,而家中主要男性成员寿命都没有超过六十岁的。袁甲三请来风水先生,审看了袁张营阳宅和袁阁阴宅,得知袁阁阴宅属“龙凤之地”,日后定有贵人辈出;袁张营阳宅阴气过盛,必克男性寿命,要想破除,必须“迁宅分居”。于是袁甲三举家迁到淮阳县城;袁凤三举家迁到河南禹州。只有长门袁树三仍居袁张营。后来为防御捻军和地方匪患,袁树三长子袁保中在叔父袁重三的支持下,以巨资购买到项城石腰庄(明末仕宦石氏旧宅)及周围田产,修寨筑堡,改称“袁寨”,并由袁张营迁入。
袁树三生二子,长保中,次保庆(十二世)。袁保中生六子,长世昌,次世敦,三世廉,四世凯,五世辅,六世彤(十三世)。袁保庆无子,袁世凯过继给袁保中为嗣子。
再说袁九能这一支。袁九能生二子,长耀先,次耀南(十世)。袁耀南生子袁登三(十一世)。袁登三生四子,长保基、次保毅、三保敬、四保信(十二世)。袁保基生二子,长世钊,次世均(十三世)。袁耀南袁登三父子应该是随同袁甲三一起迁到袁张营的。
这样说来,从袁志恭到袁世钧共六代,袁世钧和袁世凯属于同一个天祖(高祖的父亲称天祖)的兄弟。(存疑:1、据《项城袁氏铁牌家谱》记载,袁保基生三子,长世仁,次世宽,三世让;查遍整个铁牌家谱不见袁世钧之名。2、根据已故张开忠先生所著《项城袁氏家族创业史中的另一位女人》记载,袁利振、袁耀先、袁耀南、袁耀东同为袁九芝之子,这样说来,袁世钧和袁世凯应为同高祖的兄弟,这也与铁板家谱有出入。张先生这个记载引自《袁母杨太夫人坤官祖墓碑记》,为徐世昌中华民国三年所撰。从袁九芝到袁世凯才五代,徐世昌与袁世凯为挚友,碑文应该是根据袁世凯所述,袁世凯不会记错,徐世昌也不敢随便说。3、袁耀南既然能和袁甲三一同迁往袁张营,说明他们之间的血缘更近。究竟哪个说法对,待考证。但他们都是袁志恭的后代是无疑的)
《项城袁氏家族创业史中的另一位女人》记载的是杨太夫人的事迹,杨太夫人为袁耀南继配,娘家是淮南名门望族,知书识礼,嫁到袁家,先生二女,道光元年才生下袁登三,后又生一女。淮南是出“徽商”的地方,徽商习儒、重儒、敬儒,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杨太夫人在娘家自然耳濡目染了许多在经商战场上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取得成功的例子,因此很注意对子女的商业教育。
袁登三在家塾学习成绩就挺好,杨太夫人便把他送到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就学,成绩也很优异,就是考不了功名做不了官,遂产生弃儒经商的念头。杨太夫人顺其自然,没有苦逼儿子读书写八股,答应了。杨太夫人曾说:“吾所指望光门第振家声者,唯诸侄耳!”把入仕为官,扬名声,显父母,振家声,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嫂嫂郭氏所生的袁树三、袁甲三几个侄子身上。杨太夫人的这个决策在当时的袁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袁登三到水寨集学习经商不久,脚跟尚未站稳,便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不久又爆发了捻军起义。此时袁张营距水寨集仅五里,袁登三每天早上到水寨集料理生意,晚上再回家侍奉母亲。时局变乱,警讯频传,使袁登三在家惦记生意,到水寨集又惦记母亲和家人的安全。杨太夫人体量儿子的心情和孝心,便命儿子倡议重修水寨。
袁登三奉母命联合天津在水寨的盐商,山西人王某及其他商号缙绅士人,在陈州知府的协调下,有钱的生钱,有力的出力,倡修水寨集。对此,杨太夫人曾对人说:“我宁可把家业典光卖净,也要筹物筹钱修筑寨堡。没有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城池寨堡,平时怎么可以安心,捻子来了怎么堵挡?我不能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藏起来等着捻子来拿!”杨太夫人典当变卖了家中值钱的东西,筹集的数千两银子全部投入了修寨,挖护城河,修建寨门、寨墙。前文所说水寨由土寨改修为砖寨即指此事。
水寨集寨修成“四关五门”,寨墙上设有“弗朗机”,也就是所谓的“红衣大炮”,由生铁铸成,膛内装有铁丸、碎铁锅犁铧片,甚至耙齿,后面是黑火药,火药通引芯(炮捻子)经炮后身小孔引出在外。点燃“炮捻子”,黑火药突然爆发将铁弹丸、碎铁锅犁铧片等冲出炮口,在有效射程内杀伤力相当大。捻军不知道小小水寨集竟有如此大规模杀伤力的先进火炮,吃了大亏,再也不敢进犯水寨集了。
袁登三弃儒就贾,学做生意,讲求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仁求义取,从不做黑心事,也不做勾心斗角之事。他白天到水寨调理生意,晚上回袁张营侍奉母亲,终年四季日日如此,以致劳心伤精神,虑思伤胃脾,后来饭食日渐减,气血渐渐亏虚。不幸于光绪元年十一月初六病故,英年早逝,享年仅三十一岁。在水寨的建设上,袁登三是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的,但他毕竟开了个头,为后人打下了经商的基础。他的四子袁保信继承了他的遗志,开了一间盐店,事业小有所成。
袁保基,字立亭,袁登三长子,廪贡出身,报捐两淮盐大使,先在两淮釐局任职,加捐花翎同知。父亲去世后,他在家丁忧丧,期满,被引荐到省候补,后被任命为各局提调,解送东京、河南、甘肃等省的饷银,从未出过什么差错。后被保举为知府加盐运使衔。光绪十三年,郑州段的黄河决口,洪水泛滥,他被派去察看水灾,并为救灾筹集银饷。黄河合拢后,被钦封为知府,领二品衔,以补缺道员升用到金陵任职。不久,调上海主持布捐总局。任职仅一年,就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享年59岁,葬于今商水白塔寺(原属项城)。
袁世钧,袁保基次子,事业有成时人称“袁二佬”。二十岁成了家,与长兄析居,分得二顷多土地。他不愿靠这二顷地过日子,也不愿走科举道路,遂于1890年前后到水寨集去他四叔袁保信的盐店当学徒。这无疑也是受了他曾祖母杨太夫人和祖父袁登三的的影响,经商的理念在他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当时的水寨虽然很小,店铺寥若晨星,舟辑航船时聚时散,但紧靠沙颍河,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水陆码头集镇。袁世钧看准了这一点,便大胆在这里从盐店学徒开始,出师后到当铺、粮行当伙计,学习经营。在商场行情中经过几年的了解,他逐渐积累琢磨出农商贸一体的经营之道。
19世纪末,他开始自立门户,首先从水上运进竹木为原料,就地加工,办起了筷子厂,向四方批发;接着又建成桅子场,销售建房材料。生意做大了,便收购当地粮油土产,开办了陆陈行、粮油行、酒厂、油坊、酱园。将粮油和加工后的商品从水上销往江南,回船运竹木山货与日杂百货、煤油、煤炭、白灰、玻璃……又开了山货厂,把日杂百货销给四方商户。如此循环往复滚动,利润越来越大,财源滚滚日进斗金。经过二十年的奋斗,办一个巩固一个。他不但发水上财、地上财,还发天上财。他能从天时气象中预测到粮食收成如何,运销什么货物,有一年他大量收购黄豆外销,结果狠赚了一笔。这时他还不到三十岁,已经开始在商场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了。
袁世钧是项城袁氏大家族中唯一一位不从政却在地方影响深远的人物,系著名地方实业家。现在的水寨镇,他是较早建设者,也是水寨工商业较早的创办者。
当时的商人一般赚了钱就置地,放高利贷,而袁世钧靠经营获利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他却从不买地,也从不放高利贷,而是将所得盈利用于扩大经营,改善经营环境,或疏理护城河,修桥铺路,植树造林(楸树园,即现在项城一高所在地),或开发商品门面房,用来建设水寨。
袁世钧为发展航运,出资整修了西大坑,开辟为袁家游航湖,可与沙颍河通航。湖里水质清澈,烟波浩渺,荷花生香,芦苇飘荡,鱼虾众多,鹅鸭成群。中间有一小岛,建曲桥连接陆路,岛上建有凉亭,筑有钓鱼台。坐小舟沿护城海河,可以环绕水寨一周,宛如水上游园一般,风景很是优美。因开挖这游航湖的时候,动用了一万多个工,因此后人把这游艇湖称为万人坑。
游航湖面积很大,具体位置在水寨西寨门外,包括现在的老财政局、税务局家属院,人民医院北面部分,团结路小学老校址,原纱厂南面部分,海河市场,人和街菜市街以西,劳动街南北,保安街东西等一大片地区。
袁世钧在水寨四门买了三门的地皮,盖了东西南三条大街及一些小街的众多门面房,于是逐渐引来了外地客商和邻县的小商户。不几年,店铺林立,航船穿梭。天津人阎某来办盐厂,山西人苏某开了钱铺、当铺,陕西人开了杂货铺。有十几家医药、饮食、服务、船行、脚行、牙行相继兴起,促进了农业、商业、交通、手工业、竹木山货业、航运、金融、贸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粮食日进百石,解决了上千人就业,培养了一批经营财会人员。人口也由几百增至两千多,旧水寨已成了豫东边陲有名的小城镇了。
袁世钧持家很会精打细算,比如他认为做寿毫无益处,就规定家里的人不到六十岁不准做寿。因此他们家一直没有过生日做寿的习惯。袁世钧享年仅五十三岁,没有活到他自己规定的可以做寿的年龄。时人惋惜他死得早,不然水寨会有更大的发展。
袁世凯曾先后任过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奉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直隶按察使、工部侍郎,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内阁总理大臣,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洪宪皇帝。袁世钧靠经营赚了钱,曾捐过知府衔,分省补用同知,又有袁世凯这个从堂兄做大官,想进入官场是很容易的,可是他终身不愿进入仕途,也不愿靠袁世凯这位兄长去做官,而是一心一意经商,建设水寨,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世钧在水寨做得最值得夸耀的是“永康油粮行”和“福”字院。
“永康粮号”,位于水寨南关老寨门外新寨门里的南新街,即现在的南大街,坐东向西,包括项城博物馆对面的九鑫购物城(原项城县委招待所),项城老县委家属院以及毗邻的临街门面房,老县委家属院东边、南边的居民院。有两个大门,一排二十多间房屋。临街有经营铺面和经营用房,也有宽阔的经营场地。经营的商品种类主要是粮食、油类和油料。其次是竹木、石器、石料、石油、煤炭等,也出售袁家自己生产的烧酒。
“永康粮号”是袁世钧创办并经营的商号中,最成功的一个,给袁家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滚滚财富。他利用这些财富,独资铺修了水寨街道,修盖了数不清的临街铺面和商品房;独资开挖修整了海河与沙(颍)河西大坑相通连,坐小船可绕行水寨一周。这一修整,也带动了诸如水上航运、陆路交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水寨的市场繁荣。
在对待众多大小客户上,永康粮号的掌柜和伙计们都能做到诚信守诺,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始终保持着先义后利的优良商风。对待有交往的商户礼尚往来,你对我殷勤招待,我对你优礼有加;在生意谈判上,大家都是心照不宣,无论报价或接价,彼此都了如指掌,说出使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成交。对已经拍板的生意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绝不反悔。即令因此赔了若干,也会潇洒对待,一笑了之。
凡到永康粮号买东西的人,不以衣帽取人,无论是长袍马挂、西装革履,还是撅尾巴小袄,一样对待;对于前来购买货物的,无论是买一升半合,还是商谈整船装运,入得门来都是先让坐再倒茶,又递烟又端洗脸水,使买主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近感觉。
永康粮号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经营范围上以粮油为主干兼营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消费品等。在人员使用上,袁世钧有将将之才,对掌柜的、伙计量才使用,选贤任能;在资金使用上盘活银根,开源节流;在生意买卖上不受地域限制,上达河上、口上,下通界首、阜阳、蚌埠,入淮河转长江,甚至与汉口、南京、上海都有交流。什么有利进什么,谁能办事派谁去,哪里有利到哪买,哪里赚钱往哪运。掌柜的站得高看得远,运筹帷幄制胜千里,看似无为而治,谈笑间即财源滚滚而来。
“福”字院位于水寨老寨南门外新寨之内(老寨有四门,新寨只有南门,故水寨有四关五门之说。其实东北角靠近沙颍河还有两个小角门,便于航运装卸货物。先建的叫通衢门,也叫老角门,门小楼低;后建的叫生金门,也叫新角门,门大楼高),是一组神奇的具有浓郁中华古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为袁世钧的住宅,现在的项城博物馆即为其中的一部分。位于市区南大街路西,坐西面东,依现在的位置看,东对沙河饭店、西靠卫生局,北邻新华书店,南接总工会(原为袁家祠堂)。
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袁世凯当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督又称大帅。有人说袁世钧为了让袁世凯回家探亲有地方住,特意在南寨为袁世凯建了一座大宅院,称为大帅府。后来袁世凯做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继而又称洪宪皇帝,时人又把它称为袁世凯行宫。从光绪三十三年开始兴建,至至民国五年(1916)建成,前后历时九年,名为大帅府、行宫,其实,袁世凯生前从未回来居住过,就是袁世钧本人也不承认是专门为袁世凯兴建的,也不认同什么大帅府、行宫的说法。
建筑布局坐西向东,整体设置依五行生克,大门于东北“艮”位。中组院落之后院主楼高大,是这一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座落于“兑”位。按“八卦”排列,属“兑主”、“艮门”,土金相生,阴阳相配,极富“五行学说”的阴阳哲理。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依次排列成左、中、右三组院落,每组院落皆有前中后三节四合院,鸟瞰为一“富”字(一说为“福”字),占地6万平方米,原有楼瓦房99间。
“福”字院历史概况:1938年日寇攻陷淮阳,国民党淮阳县政府一度徙此办公。1953年冬,项城县人民政府自秣陵镇迁此办公。****期间,中院为文教局、文化馆,北院为电影队、新华书店,南院为广播站。1982年,南北院被拆除,建成现代楼房。中院临街大门,早在****之际,为扩宽街道而被拆除,唯中、后两节四合院得以幸存。今博物馆大门为仿建。****后中院属文化馆,1985年4月,博物馆从文化馆分离,文化馆居前院,博物馆居后院。后来文化馆在团结中路建新馆,将旧址悉划归博物馆。
现存中组院落是整个组群的建筑核心部分,现有房8幢56间,皆按清代营造法建造,属硬山式砖木结构。分别由垂花门、客厅、主楼、前厅等个体建筑组成。西侧往北原建有一处别致的花园,名曰:“小西湖”。园中花草繁茂、竹木蓊郁,亭台阁榭,画梁雕柱,院落深幽、布局严谨。可惜现在已为高楼大厦所取代。
其中过厅南端之碑廊7间,系1982年增建。壁廊嵌有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朱元璋书“纯正不曲”、“书如其人”,邓石如(清代篆刻家、书法家)书“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珍贵石刻25块。后楼面宽5间,进深3间,1987年重新翻修,恢复了兽吻。1991年装饰油漆,焕然一新,上为文物库,下为展厅。现有藏品1300余件,主要类别有石器、陶器、玉器、骨器、青铜器、瓷器、字画等。
如果袁世钧能多活几年的话,水寨集早就建成花园城市,袖珍杭州了。袁世钧的成功带动了诸如水上航运,陆路交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水寨的市场繁荣,使这个名不见经传小小集店迅速发展为豫东平原上小有名气且相当繁荣的优良码头。袁世钧对开拓水寨,繁荣经济,可谓功不可没。所谓“水寨兴,袁氏功”,一点都不错,一点也不为过,其“袁氏”主要就是指袁世钧。
说明:本文根据崔成列先生所著《我所了解的“水寨兴,袁氏功”》、已故张开忠先生所著《项城袁氏家族创业史中的另一位女人》和《永康粮号及其老少二东家》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