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份感恩的心
漆黑的夜,陪伴南枳的只有无尽的孤独。
大概我的后半生就这样了是吗
那陆与川呢
他亲手把我推向深渊,万丈深渊。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不论何时,不论何地,记得要感恩朋友,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是老师,在我们学习上失败时,给予我们那最真诚的鼓励:成功是从这里起步的;是老师,在我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时,给予我们那最贴心的叮咛:同学们,别忘了奋进呀;是老师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感受生活,如何珍惜幸福。感恩老师,给我前进的动力;感恩老师,给我飞翔的翅膀;感恩老师,给我指明人生的方向感恩老师,给我前进的动力;感恩老师,给我飞翔的翅膀;感恩老师,给我指明人生的方向;感恩老师,给我放眼世界的慧眼
不久前,报纸看到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叫班上小朋友画出他们感恩节的东西。这些小孩多半来自贫苦家庭,所以她料想他们多半会画桌丰富的感恩节佳肴,外加一只香喷喷的火鸡。但看到道格拉斯的作品后,她惊讶不已,上面画了一只手这是谁的手班上的小朋友都兴致勃勃地开始猜测:“这一定是赐给我们食物的上帝的手。”一个小孩说道。“是农夫,他用这手养出大鸡。”另一个小孩也有意见。在一阵猜测后,小朋友们又跑回座位继续画画。这时老师走到道格拉斯身旁,弯下腰问他那是谁的手。“那是你的手,老师。”他怯怯地回答。原来道格拉斯个头矮小,样子也不讨人喜欢,但老师在下课时总会过去牵牵他的手。她常这样握孩子的手,但对道格拉斯而言,意义格外重大。
读到这个故事的结尾,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感到惊讶:老师这个不经意之间的动作,居然让道格拉斯如此铭记于心。因为老师下课去握握他的小手,所以在他心目中,老师是如此伟大,在感恩节那天,也在想着感恩他的老师。而我们,又是否想到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我们的老师呢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年的教师节,是我们小学生涯中为老师庆祝的最后一个教师节。已经是六年级学生的我们,身边难免会有较多的零花钱,于是在教师节那天,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的跑道学校附近的超市买贺卡。出乎预料的是,同学们将贺卡送给老师时,老师却并没有收。老师明白,同学们花的感谢朋友,在我无助迷茫之时给予了我心灵的支柱;在我逾越过忧伤的国度时,是你把我拉回了现实生活,让我学会了微笑面对;感谢朋友在我失去信心与活力时,扬起了我自信的风帆;感谢一路有你们与我同肩共战,共享学习乐趣,学习生涯中充满了我们奋斗的足迹。
当然,我还需要感谢苦难挫折一路伴随着我。正因为挫折我学会了坚强面对、奋发向上,懵懵悟懂了:通往成功的旅途中会遇到种种挫折,而成功并没有捷径抵达光明的前程,我们都必须逾越过一段灰暗的历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化悲痛为前进的动力吧,一步一步地向走下去,相信终会尝到苦尽甘来时的欢欣。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感恩之花在我的心灵中灼灼升华。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将爱继续传递旧历的九月,天忽起狂风,折了枯枝扫了黄叶,满目凄凉之景。
不知为什么无由的想起易安居士的词来: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十年前的那天翻看报纸,在角落发现写着旅美华人张爱玲逝世的消息,心里猛地感到一种失落。这位走红于沦陷时上海文坛的女人,终于过完了她坎坷的生活,可以在天国里继续寻找她的美丽爱情了。难道这突来的北风就是传送这凄凉的消息。
一
时至今日再写张爱玲,多少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这些年写这个上海滩奇女子的文章实在太多,犹如骚动的心门在决口后的泛滥一般。而我最初写关于她的文字还是在十年以前,那个时候香港和台湾言情小说正在内地走红,就如四十年代她的小说走红上海一样,风靡一时。
上海沦陷后,早先云集海上的文人,纷纷择北而去,不是到了山城重庆大喊抗日,大写标语式文章,便是转道出洋,逃避亡国的悲惨。留下的文人不乏两种人,一是汪伪的投机分子,还有就是非主流文化的文人。昔日喧闹的上海文坛,陷入了极度的萧条和冷场之中。被众多海上文人轻视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勉强支撑着纯文艺的小说创作,紫罗兰杂志变成了海上文化的中坚。
张爱玲的处女作就发表在紫罗兰上,慧眼识宝的人是位刁着烟斗的贵家子弟,也许是共同的世家风范,周瘦鹃被张爱玲的文风吸引,更为她透视人性的弱点所折服。
这个由苏州到上海闯荡的言情小说的高手,由此停了手里的写故事的笔,而去做他的盆景艺术。中国传统的苏式盆景到了他的手上,越上了一个最高峰,不但在国内罕有对手,就是在世界万国博览会也赢得最高奖。他在上海沦陷时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日酋争夺名贵花盆,使之免遭流落异邦。新中国后,一改旧式文章风气,写就了不少花草的小品文,堪称佳品,并积极参与到苏州园林的重修之中,与范烟桥、蒋吟秋等为苏州的古典园林的修复出谋划策。当年的紫兰小筑中的盆景,成为到苏州的大人物必去观赏的景观。
张爱玲的处女作的题目非常诱惑人的神经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有一种给人奇妙遐想的意境。这和她的家庭有非常深的渊源,毕竟是合肥李鸿章的曾外孙女,随便想到的小玩意也是非常人能够杜撰的,没有这种豪门家底的人物是想不到这样的东西的。这样的一位美女的讲故事的高手,一夜之间红于海上实在是很平常的事情。上海自开埠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沉寂的环境,如此的机会怎么能够轻但无论如何,这部小说是言情小说里的精品,比起她的前辈“礼派六”派的言情文章来,可以说是换了人间。所以她在以后的时间里,并不认同自己是“鸳鸯蝴蝶”里的作家,很多在“鸳鸯蝴蝶”里起家的文人,在他们成名以后也都抱了相同的信念。
民国时期对于“礼派六”或“鸳鸯蝴蝶”派,文人是抱以不屑一顾的姿态的,甚至有与之为伍有耻的感觉。好象他们才是国家衰落和世风败坏的根源,他们情愿跑到东京的图书馆,摘抄影映明清的才子佳人,甘愿飞到巴黎誊写明清的艳情甚至是色情小说,也不会回头来看一眼今天的言情文章。因为今天的“鸳鸯蝴蝶”是俗的文学,而明清的小说即便是满纸淫荡和难以入目,却还是有没有任何价值的价值。
我不想美化“鸳鸯蝴蝶”的文章,即便张爱玲的加入也改便不了“鸳鸯蝴蝶”本身的缺陷,但是望文而一概否认,也是不公允的,毕竟小说本身就是俗的东西。从张恨水到程小青,他们在各自的创作领域中地位还是非常牢固的。
二
张爱玲在创作中融入了西方的写作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闺门小说的情爱故事的长处,再加之她与生俱来的贵族血统的典雅意蕴。又把所有这些躲在平常和琐碎之后,示人眼前的是对人生的绝望,以及背向历史的姿态,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其实在民国初期,苏曼殊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但碍于文言文字表达的局囿,没有能够像她这样开拓出全新的形式。
在金锁记之后,她推出了连环套,原以为会给自己带来新一轮的轰动效应,却不想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把她的连环套批评地非常厉害。而这个写评论的人士,显然不是一般的混饭吃的文痞,他的文章深厚又犀利,每每都点中她的要害。张爱玲出道以来还是第一次遭遇如此的重创,她习惯性的反击是情理之中的。
况且这时候她认识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感情上的冤孽。初入社会的张爱玲对于感情还几乎是白痴的智商,面对情场高手的胡兰成哪有抵抗的能耐。此时的胡兰成也是一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时间,投机成功,摇身变为汪伪的宣传部长,对他来说当汉奸的滋味真是好爽。
我不想说张爱玲的痴情,以及她幻想的“自己的爱情自己的事情”的幼稚想法,也没有兴趣去讲胡兰成的风流韵事。对于情感上的纠葛,其实是没有错和对的,我们今天哀叹张爱玲的感情的遭遇,更多是站在喜爱她的立场上,还带着今天婚姻理念的思考,忽略了时代的背景。在民国时期,成功男人的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情,女人如果为了这个吃醋耍泼,倒是为礼法所不容的事情。更重出于这个就不难想象张爱玲远去温州寻找胡兰成,并且和胡的新欢共处一室而不奇怪了。在那个年龄的张爱玲爱上一个有声望和有情趣的男人,对她来说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可叹的是这个人,既是人格卑劣的汉奸文人,又自开始就抱了玩耍的心态。几十年后,逃脱历史惩罚的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大书与张爱玲的往事甜蜜时,一口一个爱妻的呼唤,让人真正领略到无耻是什么。
如果张爱玲没有从这样的梦境中醒悟,那说这样的故事也就多余了,她也就不是民国的奇女子了。从温州回上海的她毅然斩断了和胡的婚姻,重新回到她文字中的恋爱和婚姻中。她在回顾自己早先创作的小说时,对连环套的自评,居然用了比当年那个笔名迅雨还要糟糕的词汇。
那这个迅雨是谁呢直到四九年后,当年的迅雨才露出真面目,他就是翻译家傅雷先生。很难把这个严谨治学的学者和评论言情小说的作者联系到一起,就傅雷先生而言,他似乎也仅写过评论张爱玲的言情小说。但这些对于张爱玲已经不重要了,时代的变迁加之情感的哗变,她的小说创作已经到了边缘地步,也许是爱情在她的心中的枯萎,她再也没有讲出凄美或是浪漫的故事来。
三
夏衍很热情地邀请她参加上海的文代会。在与这些早年“左联”的文化人或是重庆延安来的作家的接触中,张爱玲非常的不适应,她是属于小资范畴的作家,讲些风月,谈点家世,背离正统。让她谈革命或者主义是弄不来的,加之素有的门阀观念和欧美情节,也使得她和这些革命的文化人难以沟通,何况她还有一段说不清理还乱的汉奸婚姻。她在自己的长篇小说十八春里,已经很清楚的表达了这样复杂的心理,而两个男人不过是她现实和梦境里的一个人罢了。
去苏北的农村参加土改,是她思想急剧反叛的。或许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农村,第一次面对阶级间的斗争,她眼里的世界变得那么可怕,原有的环境不适应越发的严重,她忍受不了文字上的制约和习惯上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