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来到奶奶家。
堂屋里一大家子人都在,老爸跟大伯小叔坐在桌子边儿喝茶,老妈跟,伯母,大姑在床边儿聊天儿。
刘明辉上前挨个儿爸爸,妈妈,大伯,伯母,姑姑,叔叔,叫了一遍。大家也纷纷答应。
奶奶正在靠着坐在床上,刘明辉过去问好。“奶奶,你没事了吧,怎么这么快就出院了,不在医院多住几天?”
奶奶说:“我早没事儿了,还在医院住着干啥,还是家里好。”
大姑在一边夸赞刘明辉:“还是小辉孝顺,听说奶奶生病,马上就回来了。不像我们家小磊,都不知道回来看看。”
小磊是大姑的儿子,比刘明辉小一岁,在外地上学。
刘明辉说:“我这不是马上毕业了嘛,学校也没事儿,回来也方便。小磊不还没放假吗?”
大姑又问伯母说:“小强也回不来吧?”
小强是大伯的儿子,比刘明辉大两岁,在邻市上班儿。
伯母说:“我跟他打电话说了,他这几天正忙,不好请假,等礼拜天了过来。”
奶奶说:“不用叫孩子们都回来,他们都忙,不用来回跑。我现在也没事儿了。”
刘明辉看表妹小梅旁边有个空座,就过去坐下来。
小梅低声的叫了一声,“哥。”
刘明辉应了一声,哎。
小梅是二姑的女儿,现在十八九的年纪,正是青春靓丽的时候,长相随二姑是个圆脸儿,非常可爱。
刘明辉问她:“你高中该毕业了吧?”
小梅说:“我是上的职高,马上就毕业了。”
“哦!以后准备干什么呢?”
“我跟我几个同学想去南方打工,不过我妈不同意,想让我在家找工作。”
“出去闯闯也好,外边儿的工作机会多,收入也比家里高。”
“可我妈不愿意让我出去,在家里也找不着啥好工作。”
“那你就再跟二姑说说,估计能说得通。不过在外打工,虽然挣得多,生活压力大,工作肯定也比较辛苦,得能吃苦才行。”
小梅,嗯了一声。
刘明辉记得,小梅后来还是南方打工了,几年后家里给介绍个对象,就回家结婚了。她婆婆家是开餐馆儿的,因为生意不太好,光指着餐馆也不行,小梅就跟她老公每天推着小车儿在路边儿卖早点,也挺辛苦的。这么漂亮的一个女孩,天天风吹日晒的。
可知道这些,刘明辉,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帮她忙。
这时,二姑夫推门儿进来问:“人都到齐了吧,中午就吃大锅烩菜吧?”
大家都说好。
老爸对老妈说:“你也去后边儿帮忙。”
老妈正要起身,二姑拦住了。“不用,不用,我去就行啦,你们在这儿坐着吧。”
二姑和二姑夫去后院儿做饭,小梅也连忙跟着过去。
奶奶家是前后二进的院子,奶奶和小叔住前院儿,最早刘明辉他们一家住后院儿,后来他们搬走了,二姑一家就住了进来。
刘明辉坐在屋里看长辈们聊天儿。要是前世,他早就烦了,找个借口就溜出去了。现在看着一大家子的人坐一块,心里却觉得挺热闹,挺温馨。
过了一会,外面有人敲门,小叔出去开门儿。
很快,小叔在院儿里就喊起来了,“妈,我建设哥来看你啦。”
屋门儿一开,隔壁邻居常伯常建设,提着一兜点心走了进来。
常伯家就在隔壁的院子,也说不清是什么亲戚,反正是管刘明辉的奶奶叫姑姑,跟老爸他们兄弟几个关系都挺好。从小刘明辉管他叫伯伯。
众人起身把常伯迎进屋。放下点心,常伯问候奶奶,“姑,你身体好点儿了吧?”
奶奶说,“好多了。本来也没啥事儿,医院非让住院输几天液。”
常伯说:“心脏的事儿可不敢大意,让住院了就住几天吧。”
奶奶说:“你赶紧坐吧。来就行啦,还带东西干啥?”
“没啥东西,就是从厂子里带点儿点心,回来让孩子们吃吧。”
常伯在点心厂上班儿,是专门儿做点心的师傅。
这时,刘明辉老爸忽然问:“诶,建设,我听说厂子里要让你下岗了?”
堂伯满不在意的说,“下岗就下岗吧,反正效益不好,工资都快开不出来了。”
“可不是嘛,现在公家的厂子效益都不好,还不如去私人厂子干呢。”大姑插了一句。
大家七嘴八舌的谴责,现在的这些厂子领导一个个都不干人事儿。
老爸又问堂伯说:“那你以后有啥打算?”
堂伯说:“还不知道呢,再看看吧。”
刘明辉突然插嘴说:“不如你自己开个点心店吧。”
“嗯?”堂伯看着刘明辉。
刘明辉说:“你做的点心那么好吃,干脆开一家点心店好了。自己做点心自己卖,肯定比上班强。”
堂伯呵呵一笑说:“我做点心行,可不会开店啊。谁要开点心店,我去给他干活倒行。”
“开店没多难,找个好地段租个小门脸,做出来点心,摆着卖就行。”刘明辉说。
“哪像你说的那么容易。”常伯不以为然。
“开个点心店有多难的?你有这手艺,好干得很。”刘明辉继续说。
老爸却打断他:“行了,你别瞎出主意了。你常伯做了一辈子点心了,不比你懂得多。”
常伯倒帮刘明辉说话了:“其实小辉的主意倒是不错,关键是要开店你得先投资。要是赚钱了好说,要是赚不着钱,不就都赔进去了。”
刘明辉没说话,但他知道常伯以后的事。后来有家点心店请常伯去做点心,因为做出来的点心味道好,生意非常火。可过了没两年,那个点心店老板学会了常伯的手艺后,就把他给踢了。
刘明辉还记得有一年,常伯跟老爸喝酒,大骂那人黑心,说点心店一个月赚两三万,却舍不得他的那点工资,学了他的手艺,就过河拆桥。
那会刘明辉在京城,辛辛苦苦一个月才五六千块钱,一个小店竟然挣得比他多的多,让他印象很深刻。
以前刘明辉每年回老家,都会去那个店里买点桃酥啊,桂花糕啊什么的。常伯也总会多给他装点。后来常伯被赶走之后,刘明辉就不去了。再之后,常伯在自己家里做点心,就在家门口卖。靠着手艺好,点心好吃,生意也还凑合。只是刘明辉不再经常去了,去了常伯也不收钱,怪不好意思的。
新人新书,恳请大家支持!如您看的顺眼,诚请您收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