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这座城市被穿城而过的五条河流分割开来。
自然天成的景观是无法复制的,五条河穿过市区,在城郊码头镇交汇,当地人称这个地方为“五河口”。那是一片让人心旷神怡的湿地,泱泱水域,植被丰茂,鸥鸟翔集,夏日荷花红,秋天芦花白。航道相连,陆路通衢。想想也有气势,五条河流交汇一处,横无际涯,浩浩荡荡,然后各奔东西南北,蜿蜒流去。
有水就有灵性。灵秀的清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到过这座城市的人无不“啧啧”称赞。
一座城市总是要分出许多区域的,有的是行政区划出来的,有的是地理区位自然天成的,还有的是历史遗存。清江市的“四区四县”都与水有关,离不开“水”字。水到地分,自然分割。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区别。四个区是运河区、古河区、盐河区、黄河区,都与河有关,以穿城而过的河流命名,这是解放后成立清江地区行署时起的名,一直没有改变,也不好改变,本地人习惯了这种称谓,历史上这些河流亦相当有名气。四个县是洪水湖县、都梁县、银湖县和半城县,这些县有解放后新区划的县份,也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老县份,最悠久的都梁县建县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从字面上看,都梁县和半城县似乎与水无关,都梁县在洪水湖西岸,临湖突兀一山,名曰都梁山,因山上生长一种都梁香草得名。都梁山不险也不高,一半在河里,一半在陆上,山势蜿蜒向西,绵绵数百公里。地理学家说,这是大别山的起始之山,民间传说老子在这里修道炼丹,山上确有老子炼丹洞和道观。站在都梁山上可以一览烟波浩淼的洪水湖。有诗云:“半城是山半城水,都梁兀立长淮尾。”这句诗虽然直白,却也道出了都梁县的地理位置。半城县在洪水湖北岸,历史上是水上驿站,从淮河南下北上过湖的船舶要在这里补充给养,进港避风。半城的由来是因为黄河夺淮,一夜间洪水暴涨,天水灌顶,淹没了半个城市,故称半城。
唐宋时期,清江叫清江浦,这个名号一直延续至今。古运河一路南下北上,在清江浦建了一座大闸,形成了一个港湾,运河两岸住着十万人家,人口达到五十万。古代有这等规模的城市不多,这是大都市的框架。
清江浦因得了运河之利,成了商贾云集之地。店铺鳞次栉比,琳琅满目;宅院古木参天,卉草相偎。运河边有亭台水榭,戏楼茶馆;街巷中有深宅大院,楼阁轩庑;市井里有花街柳巷,歌妓如织。到了夜间,运河两岸月浦空余,千橹横河。勾栏瓦舍以及酒肆茶楼,灯火阑珊,万灯摇廓。水亭纨动,帘卷朱楼。戏楼上,管弦嗷嘈,笙箫悠扬;茶馆里,歌声嘹亮、锣鼓钲嘡。那笙箫鼓乐余音缭绕,接了雾气水韵,通衢越巷,穿林渡水,传送久远。有诗云:“桃花飞红柳如烟,春在运河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万家分影照婵娟。”正是:“俯仰遥迓,十万人家皆依水,两岸绿柳映清波;盱目远眺,湖河纵横千帆过,小桥流水披朝霞。”
明清年间,漕运总督府和税关都建在清江浦,漕运总督府管着大运河上的过往船只,税关管着漕运的税赋印花。沿运河北上的粮船盐商,要在清江浦过闸缴税,顺运河南下的巨商大贾,要在清江浦乘船骑马远行。南船北马,车水马龙,清江浦成了繁华的大都市,成了运河上的驿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个大富大贵、三教九流充斥的漕运府城里,演绎着一出又一出悲欢离合的故事。
(一个关于清江浦的故事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