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是位好领导,手下也有一个父亲留下来的年富力强,久经战阵的创业团队,本该大展宏图,可一直没有机会。原因就在于他目前是给袁术打工的,老板一直在限制其发展,将其掌控在手中,轻易不肯放走。孙策即便很想跳槽,自己做老板,心中也十分忌惮,必须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很难实现。就在此时,上天再一次眷顾孙策,袁术开始犯下一系列致命的错误,在政治上处处被动,终究导致孙策潜龙出渊,有了发展壮大的机遇。袁术自我膨胀,低估潜在的对手,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原先,袁术被曹操击败,离开南阳,迁徙至淮南,袁术擅杀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陈温,自领扬州牧,这使得袁术在淮南缺乏合法的政治依靠,留下恶名。当然,《英雄记》记载陈温为病死,与《三国志》冲突,此事存疑。
恰在此时,即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攻入长安并掌权的李傕任命马日磾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太仆赵岐共同出使关东(函谷关以东),到各地给受封的将军侯爵举行拜授仪式。远在长安的李傕为了借好家世显赫的袁术,授袁术左将军,假节,进封阳翟侯。
马日磾,字翁叔。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经学大师马融之族孙。马日磾年轻时即继承马融学说,以才学入仕。曾任谏议大夫,与蔡邕、卢植等人东观典校官藏的《五经》记传,并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后历任射声校尉、太尉、太常等职。
马日磾来到寿春,除向袁术授爵外,还征辟朱治、孙策、华歆等人为官,并对袁术有诸多要求,袁术对此非常不满。袁术借故取符节观看,趁机抢夺不换,并强迫马日磾利用职务之为自己手下十余人封官赏赐。马日磾反问:“诸公先祖被征辟为官,难道也是如此逼迫所致?”袁术不予理睬,限制其自由,要求马日磾做自己军师。马日磾既不能索要回代表天子威仪的符节,又被袁术软禁,顿时屈辱万分,于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在寿春忧愤呕血而死。
马日磾官至太傅,位在三公之上,又是持符节代天子巡授,却被袁术夺取符节,强迫做违法勾当,活活气死。袁术的行为是对朝廷的蔑视,再次让袁术在政治上处于更加孤立的地位,也让袁术失去了可能成为其外援的长安李傕的支持。尽管当时群雄割据,东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但名义上各方势力仍然尊献帝为天子,谁要是先跳出来悖逆天子,那便会落下口实,给其他虎视眈眈的敌对势力进攻的大义名分,袁术的做法实乃叛逆之举,不但让朝廷震怒,而且使得与周边各方势力的关系恶化,尤其是还真正忠于东汉朝廷的地方州刺史和太守。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马日磾遗体被送回许都,朝廷想加以礼葬。少府孔融上书进言:“马日磾凭上公的尊贵身份,持天子的髦节,奉命处理地方事务,安宁东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依附下级,欺骗朝廷,奸诈事君。从前国佐敌晋军,不为其折服,宜僚当着白晃晃的刀而面不改色。朝廷大臣难道可以受威胁为借口吗?而且袁术越级叛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日磾随从,周旋历年。《汉律》规定:与罪人往来三天以上,都应该知道他的情况。《春秋》说:鲁叔孙得臣死了,为了不张扬襄仲的罪贬,不写日子。郑讨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为他杀君的缘故。陛下可怜旧臣,不忍追究定罪,已经很宽大了,不应该再加礼。”朝廷便采纳孔融的意见。孔融既是孔子之后,也是当时的名士,他对马日磾之死的意见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士大夫阶层的意见。马日磾委身求全,令天威受损,袁术公然叛逆朝廷,更是罪大恶极。袁术的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孔融言语中引经据典,皆为加强自己的论点,为方便大家理解,笔者在此卖下书包。国佐为春秋时期齐国卿大夫,曾奉命出使晋国,据理力争,不失大国威严,促成齐晋和战结盟。宜僚为春秋时期楚国之勇士,临危不惧,勇敢坚毅,可敌五百人。叔孙得臣,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善骑射。
相反,由于袁术声名狼藉,在攻打徐州时,因为军队缺粮,向庐江太守陆康索要米三万斛。陆康是忠于朝廷的直臣,因马日磾事件对袁术深恶痛绝,认为其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
陆康,字季宁,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康是吴郡大族陆氏子弟,早年就显露忠义贞烈之名,受扬州刺史臧旻推举为茂才,然后出任高成县令(在今河北省盐山县一带)。陆康到任后,以树立恩信的办法整治治安,收降盗贼,政绩斐然。光和元年(公元178年)陆康升任武陵太守,后来又转任桂阳、乐安两地,颇受百姓爱戴。汉灵帝时,陆康因上表劝谏减免赋税徭役被宦官陷害,免官归乡。后庐江郡出现盗贼黄穰等人,连结江夏等地的势力,多达十余万,攻陷了四个县。朝廷于是重新启用陆康,任命其为庐江太守。陆康善罚分明,严明军纪,击破黄穰主犯,其余皆降,叛乱很快被平定,灵帝对其大为赞赏。献帝时,朝廷危如累卵,陆康仍然忠心护上,派孝廉进贡朝廷,被朝廷加封忠义将军,秩比两千石,位至九卿。
袁术因陆康拒绝支援自己而大怒,派孙策攻打庐江。起先袁术曾许下孙策九江太守的诺言,结果却改用自己的亲信陈纪担任,此次袁术又故伎重演,虚情假意的说:“之前我错用陈纪,时常后悔自己所用非人。如果此次你拿下陆康,庐江郡一定封给你。”孙策对此次任务是欣然接受的,原因有二,其一、孙策觉得毕竟还是在给袁术手下办事,四世三公的袁术总不至于一而再的出尔反尔,在部下面前失信,只要打下庐江,那太守之位非自己莫属;其二、孙策在舒县时曾去拜访陆康,陆康看不起孙策,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来相见,为此,孙策觉得非常没面子,怀恨在心,此次正好可报私仇。面对勇猛的孙策军,陆康毫不畏惧,尽管庐江城已被团团围住,陆康奋力固守,庐江放假还家的士兵闻讯皆纷纷归来,乘夜爬城墙入城帮助守卫,可见陆康深受百姓和士兵的爱戴。虽然庐江城内军民同心,但毕竟孤立无援,固守两年有余,最终弹尽粮绝而城破,陆康病逝,终年70岁,其陆家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之后的流离饥荒,死者近半。朝廷怜悯陆康忠义守城的气节,拜其子陆俊为郎中。《后汉书》中言道:二苏劲烈,羊、贾廉能。季宁拒策,城陨冲輣。即将陆康与忠贞不屈的苏武,廉洁奉公的羊续等人合为一传,认为是同一类人,笔者觉得是中肯的。在群雄割据的乱世,能依然忠心于朝廷的臣子实属难能可贵。
庐江城破,就连袁术麾下的嫡系将领桥蕤、张勋等也觉得孙策年纪轻轻就能攻破庐江,都敬服孙策。袁术也常叹息说:“如果能让我生的儿子像孙策一样,我就算死了也没有怨恨了。”这当然只是戏言,但也反映出袁术对孙策欣赏和不安的矛盾心理。不久之后,孙策部下有一骑兵,犯罪后为逃避责罚,居然逃进了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面。孙策派人追捕,直冲袁术营中,将罪犯搜出,就地斩首。事情结束后,孙策才去拜见袁术,说明情况,并致以歉意。袁术心中十分不满,即便是别人家的狗,进入自己的家门打狗也还是要看家门主人的,但不好发作,只能言不由衷的说:“士兵里经常有反叛的事情,你就应当这样做,谢什么?”此事提高了孙策的声誉,军中对孙策也更加敬畏,但孙策的行为是在挑战上司的权威,孙策和袁术的关系愈加微妙。
陆康病逝,孙策虽报了私仇,可却完全高兴不起来,因为袁术再次放孙策鸽子,任用他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见过无耻的,没见过如此无耻之人,孙策对袁术绝望了。孙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脱离孙策的决心。
在此之前,汉献帝在曹操授意之下,派遣刘繇担任新的扬州刺史,扬州治所为寿春,可已经被袁术所占。刘繇只能在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的协助下南渡长江,在曲阿设立了治所。从此事可以看出,吴景和孙贲与袁术是若即若离的合作关系,因为袁术在此前自领扬州牧,与天子派遣新任扬州刺史是矛盾的,吴景和孙贲的行为是在向朝廷示好,对袁术而言则是百害而无一利。刘繇刚开始非常感谢吴景和孙贲支持自己在扬州站立住脚跟,可在孙策替袁术攻陷庐江后,刘繇从感激到惶恐,由于吴景和孙贲的官职是袁术上表任命的,和袁术的关系密切,孙策又在袁术手下打工,此时相当于叛逆朝廷的袁术在扬州势力更加壮大,刘繇担心三者合谋自己,让自己无法在扬州无法立足,便驱逐了吴景和孙贲。吴景和孙贲是热脸贴上冷屁股,只好退往历阳(今安徽和县),因为势单力孤,只好再次依附于袁术。刘繇的忧虑不无道理,袁术贪得无厌,扬州志在必得,未雨绸缪无可厚非。
刘繇派部下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郡,让张英驻扎在当利口,作出与袁术对决的态势。袁术也不甘示弱,启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张英。双方隔江对峙旷日持久,难分胜负。
当此之时,一位孙坚旧部来劝谏孙策脱离袁术,趁此乱世进军江东,他便是朱治。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朱治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郡征辟其为从事,随孙坚征战。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朱治被朝廷任命为司马,随军讨伐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的周朝、苏马等贼军,立有战功,孙坚表奏朱治为都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朱治随孙坚大破董卓于阳人,进入洛阳,被表为督军校尉,特许将领步骑,往徐州曾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孙坚战死后,朱治虽然依附于袁术,但认为袁术政务不清,德行败劣,难堪大任,便在此绝佳之机劝说孙策自立门户。孙策早有此意,欣然应允。
孙策在朱治的建议下拜见袁术说道:“我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我愿带兵去帮助舅父吴景征伐横江。横江攻克之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那时,我再率领他们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袁术心中十分犹豫,知道孙策英勇善战,其志不小,且对自己的言而无信而不满,但袁术还是低估了孙策的影响力,他认为此时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占据会稽,孙策实力尚小,未必有什么作为,况且让孙策出战,可削弱其实力,毕竟孙策并非自己的嫡系亲信,最终袁术答应了孙策的请求,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大喜过望,遂率父亲旧部和自己的数百门客东进。
孙策人气高涨,一路上,来投奔之人络绎不绝,待到舅父吴景驻地历阳时,已有五六千人。孙策冲出牢笼,自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好朋友周瑜,于是把东进的消息写信告知周瑜,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带兵前来迎接孙策并赞助军粮。孙策极为高兴,对周瑜言道:“有了公瑾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孙策到达目的地后,立即与吴景合兵一处,士气高昂,率部渡江,奋勇作战,进击横江、当利,相继攻克,樊能、张英战败退走。孙策渡江初胜,继续向前推进,扩大战果,一时之间孙策军所向披靡,无人可挡,且孙策军队的军纪严明,当地百姓们也都相当拥护。
孙策渡江成功,正所谓虎啸山林,潜龙出渊,就此脱离袁术的掌控,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创业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