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黄巾大起义的爆发,东汉山河破碎,烽烟四起。西凉董卓趁乱世把持朝政,肆意妄为。董贼的私欲膨胀引来了山东诸侯的不满和强烈抗议。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打着勤王讨逆的旗号向西进发。然而,由于各怀鬼胎,最终的结果是功败垂成。尽管如此,诸侯们的怯懦与自私却衬托出一位勇敢无畏,赤心报国的铁胆猛将——孙坚。
孙坚,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
孙家世代都在吴地为官,据孙吴官史《吴书》记载,当孙坚出生前,城东的孙氏祖坟发出陆离霞光,有五色云气,直连于天,蔓延数里开外。附近的人都争相去看此奇观,父老乡亲们都说:“孙家祖坟冒青烟啦,想必要家族兴旺了。”孙坚的母亲在怀着孙坚的时候,曾经梦到自己的肠子莫名其妙的从腹中拖出,环绕吴地阊门(苏州古城的西门)。孙母惊醒之后,非常害怕。邻居老太太听说后,就给她解梦:“梦都是相反的,说不定就是吉兆。”待孙坚呱呱坠地之时,果然相貌非凡。
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中,总要穿凿些灵异事件来体现自家的正统和高贵。《吴书》的记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并非特例。再者,此聊斋式的演绎违背科学道理,不值一考。
不仅如此,封建统治者也总喜欢将自己装作先贤古圣或者皇家贵胄的后代子孙,倒是陈寿《三国志》记载孙坚“盖孙武之后也”颇为谨慎,原因就在于“盖”字。如果“盖”作为没有实际含义的发语词,则与“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字一般无二,但假若是表推测的意思,此句话便存在不确定性。《三国志》记载刘备“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记载曹操“汉相国参之后”。从陈寿记载曹操刘备先祖的言辞中没有发语词且著史惜字如金的严谨来判断,此处的“盖”是大概的意思,表推测。
不过,即便孙坚并不是孙武的后代,也没有关系,因为孙坚的崛起不是因为自己是官N代,而是靠着自己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毕竟虎父犬子的典型案例比比皆是,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又与千百年前的先祖何干?之所以要千方百计的与先贤显贵攀亲戚,不过是一种虚荣爱面子的表现,一种寻求成就归属感的途径,乃至于出自政治上的考量需要罢了。先祖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一介布衣,对于后辈而言都是无可替代的,要尊重先辈,实事求是,没必要去做虚假材料,来掩耳盗铃。
孙坚年轻时确实因为家中背景而当上县吏,却也不是什么大官,权当混个公务员而已。在孙坚十七岁那年,父亲带他坐船前往钱塘,在途中遇到海盗胡玉等人抢劫过往商旅的财货,正在岸边大张旗鼓的分赃。行走商旅见了直冒冷汗,止步不前,就连过往船只也不敢经过通行。孙坚年少气盛,不以为然,便对父亲说:“这伙强盗,平日里嚣张惯了,今天我就要将他们拿住。”孙父劝道:“这事你一个孩子管不了。”
孙坚不听劝阻,手提钢刀便向岸边靠拢,一边接近海盗,一边左右挥舞。海盗们做贼心虚,以为是官兵前来缉捕,正在布置人手四面包抄,立时惊慌失措,都纷纷丢弃财物,四散奔逃。孙坚一马当先,紧追不放,硬是砍杀了一海盗而回。孙父大为惊讶,居然没发现儿子如此勇猛。从孙坚擒杀海盗可以看出,孙坚年少英雄,有勇有谋,年纪轻轻便知道把握海盗的心理,以假象来迷惑对手,制造混乱,取得战机。他有着作为一位军事天才的潜质。
孙坚年少退贼的威名不胫而走,郡府得知后令其代理校尉之职。当时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兴兵作乱,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许韶一起四处煽动诸县,聚集起同伙数以万计。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召募精良勇敢的壮士千余人。会同州郡官兵,协力讨伐,击溃了这股势力。扬州刺史臧旻,也就是臧洪的父亲,非常赏识孙坚的才能,为其表功上奏。朝廷任命孙坚为盐渎县丞,数年后,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县丞在县中的地位仅次于县令,主要是辅佐县令,主管文书、仓库管理等事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县委常委兼县委办公室主任,是副处级干部。以笔者愚见,孙坚的才能更倾向于武功,担任同级别的县尉(县委常委兼县公安局长)可能更人尽其用。
孙坚历任三县的县丞,数年的基层打拼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不少的人望。在其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前来与其结交的人多达数百。在这些人中,有乡里的名人,也有任侠好义的少年,孙坚都一视同仁,对其诚心相待。渐渐地,孙坚靠其自身的亲和力和不错的人脉关系,在身边聚拢了一批有识之士。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政府摇摇欲坠,各地黄巾军杀官劫狱,官吏们大多束手无策,抱头鼠窜。中郎将朱儁奉命讨伐黄巾,他表举孙坚为佐军司马(汉军中低级武官),共同讨逆。孙坚在淮、泗一带招募士兵,加上跟随他在下邳县当差的同乡少年,共得精兵一千人。此后,孙坚便率领这一千多士兵,随朱儁南征北战。
上天注定孙坚的一生是要在战场上度过的。在讨伐黄巾的过程中,孙坚作战勇猛彪悍,常将其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的作战模式让他在一次单骑深入的行动中受伤坠马,直到战马跑回营中,咆哮嘶鸣,军营将士才尾随战马找到落入草地之中的孙坚。在营中疗养十余日后,伤势刚有好转的孙坚无法闲置下来,便有奔向属于自己的战场。
在攻打困守宛城的汝颍黄巾军时,孙坚更是身先士卒,手持护盾,勇登城楼,将士收到鼓舞,士气高昂,纷纷尾随其后,宛城随后被攻陷。朱儁讲孙坚的英勇事迹上报中央,朝廷任命其为别部司马(隶属于大将军府的属官,秩比千石,相当于军分区司令)
恰逢西北边章、韩遂叛乱,中郎将董卓无功而返。朝廷任命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率军平定边乱,张温奏请孙坚参与军事行动。
当时,张温的军队驻扎在长安,他诏见董卓参加军事会议,可董卓却有意拖延时间,迟到后在面对张温的质问下居然出言不逊,完全不把上司放在眼里。坐在旁边的孙坚看不下去,便走到张温身边凑耳低语:“董卓出师不利,不敬领导,狂妄自大,拖延军机,应按照军法将其就地正法。”张温犹豫着说道:“董卓在西凉一带颇有声望,杀了他,我怕众怒难平,失去依靠。”此话让孙坚对张温的领导力高度质疑,遂据理力争:“您率领的军队是中央正规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威震天下,还需要依靠董卓这土包子的杂牌军吗?杀董卓理由有三,其一,董卓傲慢无礼,藐视上官,轻蔑圣上威严,该杀;其二,西北之地已经叛乱一年有余,本应该及时扼杀在摇篮之中,董卓却说不可,动摇军心,保存私家实力,该杀;其三,董卓深受皇恩却毫无战功,尸位素餐,狂傲自大,该杀。但凡天下名将,无不严肃军纪,阵斩违反军纪之徒,显示军威,才能服众。穰苴斩庄贾、魏绛杀杨干之仆人便是最好的先例。今天您对董卓法外开恩,只能是养虎为患,有损军威,难以服众。”张温优柔寡断,说出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你先暂时回营地,免得董卓怀疑你。”此言极其透彻的反映出张温的性格,首先,张温是个老好人,懂得为别人着想,其次,张温好过头了,物极必反,好也就变为坏,为自己以后招来杀身之祸,张温注定是个悲剧的存在。不出孙坚所料,张温缺乏对军队的驾驭能力和应有的威严,叛乱未能够平定,自己也在董卓掌权后被拖于街市拷打致死。
在此,笔者卖个书包。穰苴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将田穰苴,庄贾作为监军,傲慢无礼,违反军纪而被其斩首,三军震动。魏绛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执法刚正,因晋悼公之弟杨干在诸侯会盟中扰乱军队依仗,仆人被魏绛所杀,以示警戒。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长沙人区星造反,聚众作乱,中央任命孙坚为長沙太守,前往平定祸乱。孙坚在到达长沙郡(今湖南长沙市)以后,挑选清正廉明的好官治理百姓,并交待下话:“众位只管好好为人民服务,按照国家章程好好办事,做好文书工作,讨伐贼寇的事情就交给我了。”说完便率领将士,筹划部署,仅仅一个月就击败区星,郡内军民拜服。
孙坚不仅自己分内之事完成的非常好,还好助人为乐。他越过管辖境界,率军征讨,镇压了零陵、桂阳(湖南南部及其广东北部)的起义战事。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儿当时任宜春县令,被敌兵所攻,派人向孙坚求救。主簿劝其不要越界行事,孙坚回答道:“作为太守,我没有多少文德,征讨叛乱才是我的功劳。越界征伐,是为了国家,如果因此获罪,我问心无愧。”敌兵听说孙坚要来,落荒而逃。朝廷在考核孙坚政绩的时候,还是比较公允的,因其战功封为乌程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争权夺利而同归于尽,董卓坐收渔翁之利,趁机掌控朝政,在洛阳所作所为倒行逆施,怨声载道。孙坚听闻,痛心不已,不经长叹:“倘若张温当初能听我的,国家怎会落到如此地步!”不久,山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孙坚积极响应,北上会师。
途经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地界,荆州刺史(省部级)王睿也收到讨伐董卓的檄文。王睿平日里与武陵太守曹寅不和,视为政敌,于是就发表声明:“先杀曹寅,我就出兵。”孙坚与王睿曾并肩作战,镇压叛乱,只因为孙坚是武人,王睿便言语中透露轻蔑之意,透出浑身的书生酸味儿,孙坚大为不满。如今勤王锄奸,王睿又要趁机铲除政敌,发国难财,孙坚忍无可忍。恰好曹寅害怕孙坚真会因此而攻打自己,便假冒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檄文,下达给孙坚,檄文中数说王睿的罪过,命令孙坚将他处死。孙坚不论真假,出师有名,来个顺水推舟,直逼荆州治所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鉴于江陵兵精粮足,攻城为下,孙坚计上心来,决定采用智取。他仔细筹谋,命令部队依计行事。孙坚隐瞒军队番号,待走近江陵城下时,王睿登楼观望,询问军队来此的意图。孙坚前部早就准备好背熟的台词,说道:“我们是您的士兵,长年征战在外,劳苦不堪,得到的赏赐连衣服都不够做。此来不过是想请您开恩,再赏赐我们一些财物。”王睿尽管迂腐,但也能够体恤下属的苦衷,就信以为真,赶忙说道:“你们的难处我都了解了,我是刺史,难道还会吝啬吗?”说完便命人打开仓库,让士兵进城,供应其所缺用度。就这样,孙坚不费一兵一卒便让王睿自己打开了城门。
等到士兵涌上城楼时,王睿才发现孙坚,大惊失色的问道:“士兵来求赏赐,孙使军来此作甚?”孙坚心中不禁好笑,士兵不都是我的部下,还没看出来吗?他回答道:“奉案行使者檄文,特来取你的首级。”王睿辩驳道:“我犯了什么罪?”孙坚做出无奈的神情,说道:“其实在下也不知道,不过你今天是活不成了。”王睿心领神会,他明白,不管有没有犯罪,今天都难逃一死,谁让自己既得罪了孙坚,又在勤王大义的特殊时期以私怨讨价还价而装在枪口上呢。面对孙坚的咄咄逼人,王睿走投无路,吞金自杀。
孙坚在逼杀王睿以后,继续向目的地进发,走到南阳郡,孙坚发公文给南阳太守张咨,要求兄弟单位配合工作,提供粮草,支持勤王大业。张咨犹豫不决,下属建言道:“您是郡守,那孙坚也是郡守,都是正厅级干部,他有什么权利调配我们?”张咨听后言之有理,对于孙坚的要求不理不睬。张咨的行为得罪了孙坚,后果很严重。
孙坚并没有直接攻打张咨,而是先礼后兵,以牛酒作为礼物去献给张咨。张咨出于礼节,也不好意思不回礼,第二天便亲自回访答谢,张咨没有想到此一去便走上了不归路。宴席之上,饮酒正酣之时,长沙主簿扫兴的前来向孙坚汇报:“之前就传书给南阳太守协调沟通,如今行军道路还未休整,军用钱粮尚未备足,是不是将其抓起来交给主簿问罪?”张咨心中恐慌,想脚底抹油开溜,却已经晚了,四周都被士兵团团围住,不得走出。过一会儿,主簿又来汇报:“南阳太守故意给我们制造麻烦,拖延义军的行程,使我们不能及时讨伐贼寇,应该将其立即逮捕军法从事。”张咨听到这才算是彻底明白,这就是个鸿门宴,当走进孙坚军营的时候便已经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孙坚二话没说,立马将张咨拿下,拖出营门斩首示众。张咨的死让我们明白不要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即便回礼拜访也要因人而异。南阳太守被杀,群龙无首,其下属官员大为震惊,只能听命于孙坚。
随后孙坚进兵至鲁阳,与袁术联合。袁术表奏他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孙坚在鲁阳厉兵秣马,整顿军卒,准备讨伐董卓。董卓非常看重孙坚,听说其要起兵,便先下手为强,命胡轸派骑兵偷袭,孙坚利用敌将多疑的心理,高调撤兵回城,使得胡轸不敢追击,待再看鲁阳守备严整,胡轸见无机可趁,便撤兵而去。
其后,孙坚展示出其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艺术。阳人之战,孙坚抓住胡轸与吕布将领间不合,军心涣散的绝好机会,主动夜袭敌军,胡轸大败而归,其部下督华雄被当场斩杀。孙坚的胜利使其威望大增,名动天下。此时便有小人挑拨袁术:“孙坚如此厉害,如若让他攻下洛阳,任其发展,这不是刚除一狼,又添一虎吗?”袁术便开始怀疑孙坚的用心,断绝孙坚的粮食补给。军中无粮,孙坚再有能力也无计可施,不得已便连夜赶往一百多里以外的鲁阳,走访袁术。刚进袁术营帐,孙坚神情激动,不等袁术接话便开始在地上画来画去,分析形势和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分析完后便直截了当的说道:“我如此奋不顾身,只身讨贼,上为国家讨伐逆贼,下为将军报私家之仇。我与董卓本无什么恩怨,本来没必要如此拼命,而将军您却听信小人谗言蛊惑,居然怀疑我的意图!”袁术听后,心中理亏,忐忑不安,顿时对孙坚恭敬起来。孙坚见袁术无话可说,又进言道:“如今大功即将告成,军粮却供应不上,这与当年吴起泪洒河西,乐毅功败垂成如出一撤,请将军明察,早做决断!”孙坚的话语非常犀利,引经据典,说服力极强。吴起是战国时期魏国名将,与孙武齐名,吴起整顿军备,训练魏武卒,向河西发动强烈攻势,打得秦国毫无招架之力,魏国遂得秦国河西之地(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建立河西郡,吴起担任郡守。在此期间,吴起与诸侯间大战76次,大胜64次,其余不分胜负,一生未尝败绩,名扬天下。后吴起因魏武侯听信谗言,不得已离开魏国。在离开河西之前,吴起含泪回望,说道:“如果君侯能够信任我,让我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我就能帮助君侯完成王业。只可惜君侯听信小人谗言,不再信任于我。河西之地很快被会被秦国夺回,魏国从此要衰落了。”不出吴起所料,河西之地被秦国占领,魏国不断被秦国打压,渐落下风。乐毅是战国燕国名将,他主持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就在齐国即将被灭的关键时刻,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同样是听信小人谗言,临阵换将,致使田单发动火牛阵反败为胜,功败垂成。袁术无言以对,只得赔礼道歉,给孙坚调拨军粮,孙坚立即回营而去。
董卓惧怕孙坚的勇武,对其也十分欣赏,便派遣李傕前往劝说,想与孙坚结秦晋之好,许以其子弟高官厚禄。在利诱面前,孙坚表现出革命斗士般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刚毅不屈的意志,拒绝诱惑,坚决不与董卓同流合污,当即下令推进到洛阳附近。董卓见利诱不成,对孙坚更加忌惮,深有感触。
其实,在平定边章、韩遂叛乱的时候,董卓就已经对孙坚刮目相看了。他曾经对长史刘艾说:“当初我与周慎到金城讨伐边章、韩遂,请示张温留下周慎作后续部队,张温不听,想当然的命我前去讨平羌族叛乱,要不是我预先派别部司马刘靖率四千人马驻守安定,营造声势,否则我退路早被切断。当时孙坚跟随周慎平叛,也曾献计,自己率军一万直抵金城,周慎率军二万作为后援,金城(今甘肃兰州)粮少,又忌惮援军不敢出击,孙坚只要切断其粮道,或许西凉叛乱也就平定了。孙坚见解非凡,可堪大用。”刘艾随后说道:“孙坚到底不如李傕、郭汜,听说他在美阳亭北,率领一千多人与敌合战,差一点丢了命呢!”董卓不以为然的说道:“话不能这么讲,当初孙坚所带部队是乌合之众,兵不如虏精,且战有利钝,不可完全以成败论。不过如今他想打我,那是自寻死路。等我除掉袁绍、袁术,孙坚、刘表,那天下就是我的了。”董卓的盲目乐观很快让自己迟到了苦头。
洛阳城下,董卓亲自率军与孙坚决战,大败而回,只得转守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和陕城(今河南三峡门市西),留下吕布掩护。孙坚趁胜追击,与吕布交战,吕布败走,孙坚攻入洛阳,天下诸侯谁与争锋。洛阳城内,孙坚对于凄惨的景象潸然泪下,安抚流民,修复汉室皇陵,并在井内寻得传国玉玺。
孙坚整饬部队,分兵出新安(今河南洛阳市新安县)、渑池间进击董卓。为防孙坚再来进击,董卓便留董越屯兵渑池,段煨屯兵华阴(今陕西华阴市),牛辅屯兵安邑(今山西运城市东),其他将领留守各县,制衡山东群雄,自己则退往长安。孙坚本想再接再厉,可无奈诸侯联军均按兵不动,甚至于自相残杀,纵使是拥有军事天才的孙坚,也无计可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讨伐董卓功亏一篑,就此夭折。袁术与袁绍因为迎立新帝的问题彻底决裂,袁绍为了剪除袁术的得力臂膀孙坚,派周昂为豫州刺史,取偷袭豫州治所阳城,孙坚义愤填膺,只得回师将周昂击退,并对诸侯联军彻底绝望。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四月,袁术与刘表闹翻,派孙坚攻打荆州。刘表派黄祖迎战,两军大战于樊城、邓县之间,黄祖大败而归,孙坚乘势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荆州治所襄阳城。刘表摄于孙坚的勇猛,一面闭门不出,死守不战,一面令黄祖连夜出城,召集军队,来个内外夹击。黄祖突出重围,调集军队,带兵归来,与孙坚复战。孙坚军队士气高昂,黄祖难以抵挡,再次被击败。为了彻底清除外围势力,孙坚追击逃到岘山的黄祖。由于地形不熟,轻敌冒进,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不幸中箭身亡。在其战死后,由其侄孙贲统率孙坚留下的余部扶送灵柩,后依附袁术。
孙坚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将领,死时年仅37岁,将星陨落,英年早逝,实为惋惜。在东汉江山岌岌可危的存亡之际,孙坚远在千里之外,仍然心系天下,不远千里赴鲁阳会师。诸侯联军勤王讨逆,其余诸侯只知道勾心斗角,抢夺地盘,扩充实力,自杀相残,作壁上观。唯有孙坚孤军猛进,一心救国,败董卓,驱吕布,破洛阳,名震天下,所向披靡。此情此景与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巨鹿之战如出一撤。想当年,救援邯郸的各国联军都不敢与章邯、王离所率领的秦军交战,只有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一举歼灭数倍于己的秦军精锐主力,为秦国的覆灭敲响了鸣钟。如今的孙坚盖世英雄,颇有项羽之风。在其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在当时世所罕见。
孙坚的崛起源于战场,其生命也陨落于战场。失去的回忆总要在应去的地方找回来。他不仅能征善战,军事谋略出众,善于抓住敌方心理弱点出奇制胜,而且公忠体国,忠烈之至。
如果要对孙坚有一个公正的评价,那笔者将引用日本关东武将太田资正对日本战国名将上杉谦信的一句评语:“孙破虏之人品,八分乃贤者,二分为恶人。恣肆怒气,行事怪异,是其'恶';除此而外,勇猛而无欲,清静而无邪,廉直而无私,明敏好察,慈惠待下,喜闻人谏等,是为其善。虽有微瑕,不足掩其辉,实乃绝世罕有之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