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线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风雨三国 > 第二十八章 奉迎天子 以待天时

第二十八章 奉迎天子 以待天时(1 / 1)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与吕布在兖州的争夺刚落下帷幕,长安的郭汜李傕互相火拼,汉献帝避祸东归,下诏天下各路诸侯勤王。在军阀们反复无常,自相残杀的缝隙中,刘协几经辗转,备受煎熬,到达安邑,祭祀先祖,大赦天下,改元建安。建安元年(公元196)秋,汉献帝回到久别重逢的洛阳,居住在南宫杨安殿,任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韩暹为大将军、杨奉为车骑将军。然而人回来了,洛阳城却早已是断壁残垣,宫殿均被烧毁,随行官吏只能自己披荆斩棘,靠着残破的墙壁坐下来休息片刻。洛阳周边的军阀们都拥兵自重,没有响应汉献帝的勤王号召,粮草吃喝无人提供,官员们忍饥挨饿,刘协自己也不能幸免。为了活命,官员们都外出采摘野菜为食,但僧多粥少,有的饿死在墙壁之下,有的被乱兵所杀,堂堂大汉王朝,沦落到此,形如乞丐。饥一顿饱一顿的汉献帝除了仰天长叹,以泪洗面,却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要咱们长于深宫之内的汉献帝去开荒种地,自食其力,那太艰难了。

难道天子诏命,真的就无人响应吗?那倒未必,近水楼台先得月,至少离汉献帝较近的袁绍与曹操阵营,有人做出了反应,并且都展开了激烈讨论。商议的结果是,袁绍放弃,曹操支持。

在汉献帝东归的过程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是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早在汉献帝东归之初,沮授就苦口婆心的建议袁绍奉迎天子。

沮授,广平人。为人有大志向,擅长谋略,机智过人,战略眼光极为出众。

汉灵帝年间,沮授担任过县令与冀州别驾,在袁绍巧取冀州的时候,他识破袁绍的计量,极力劝阻冀州牧韩馥要防范袁绍势力的深入,只可惜韩馥不听,袁绍不费一兵一卒占据冀州。袁绍得势以后,征召沮授为从事,请教匡扶之计。沮授经过思虑,为袁绍量身定做了一个宏伟蓝图。他对袁绍说:“将军四世三公,如今又占据冀州富庶之地,可发兵向东,扫平黄巾及周边势力,夺取青州,再回师扫除黑山贼残余,稳定后方,进而北上与平定公孙瓒与匈奴,横扫整个黄河以北,挟四州之地,广罗天下人才,发兵长安,迎回天子,号令天下,莫敢不从,那霸业可成。”袁绍听后大为欢喜,立刻表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起初,袁绍的确是按照沮授的战略规划在实施着,可在对于汉献帝的取舍上,袁绍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从此他与曹操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就失去了政治的主动,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对于天子的东归,沮授果断进言:“将军世受皇恩,尊贵之躯,当以忠义匡扶天下,如今军阀拥兵自重,以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人站出来保护天子。将军应该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迁都邺城,到时候谁能抵挡呢?”

话刚说完,就有人站出来反对,此人就是曾经担任过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淳于琼,事实证明,他就是袁绍的扫把星。他反对说:“汉室衰微,想重新振兴谈何容易,当今大争之世,群雄割据,只有不断地去攫取土地才能壮大自己的力量,如果我们请回天子,事事都要向其汇报请示,服从就等于放弃了权利,不服从又招人以抗拒圣命的口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嘛?”

沮授没有放弃,再次劝说袁绍:“迎奉天子是符合当下国情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个绝好的机会,就会被别人抢去,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袁绍优柔寡断,没有同意沮授的建议,最终错失良机。

就天子的迎奉问题上,沮授的远见卓识与淳于琼的鼠目寸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迎回天子并不意味着要听命于天子,真正的目的是以天子的名义来获取政治上的主动,为以后争夺天下赢得师出有名的借口,利用汉室残余的威信来干涉其他割据势力的经营。既然天子在手,那汉献帝也只能听命于自己,他别无选择。淳于琼并不知道祸福相依的道理,他只看到麻烦,却没看到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真理,况且收益明显比风险要大得多。

既然袁绍不出手,那曹操可就不客气了。

当曹操提出奉迎天子的时候,其内部多数人也不同意,理由是东面的徐州还没有攻取,韩暹、杨奉刚刚将天子迎到洛阳,又勾结张扬,他们也不可能轻易的让你迎回汉献帝。只有荀彧力排众议,建议道:“从前晋文公迎回周襄王而称霸诸侯,汉高祖刘邦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军,讨伐叛逆,只是因为东方战事频任,无法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至于韩暹、杨奉之辈,怎么能抵挡将军的兵峰呢?天赐良机不可错过”曹操深以为然,大为赞赏。

其实在之前,就有人说过相似的话。“毒士”贾诩向凉州军将领李傕提出过“奉国家以征天下”。治中从事毛玠在曹操做东郡太守的时候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只不过当时曹操还处于事业的打拼初期,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去实施,并没有得到重视。如今曹操终于有实力,有机会去做了。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曹操依靠强势的军事实力迎回汉献帝,起初国丈董承阻碍曹操的行动,后因为与韩暹交恶,不得已密召曹操,韩暹、杨奉失势后投奔袁术而去。曹操带去的不只是军队,还有大量的粮食与生活用品,汉献帝非常感动,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董昭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回自己的地盘,方才万无一失。曹操听后,以粮草不济为由将汉献帝转至许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节制百官。从此,许昌成为天下的政治中心,曹操最终还是将天子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天下之大,为何只有袁绍与曹操对汉献帝做出过反应呢?那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袁绍与曹操是中原最大的割据势力,并且邻近洛阳,不用经过敌占区就可以利用足够的军事力量去完成。反观其他势力,要么实力不济,要么自顾不暇,要么鼠目寸光,鉴于主观的判断与客观的不可操作性都望而却步。

大家或许会有疑问,一个毫无实权的落魄天子到底有什么价值呢?这还得说到天时,天子是国家名义上的元首,他代表国家,他的主观思想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大汉立国四百年,即使汉室倾颓,在老百姓乃至士人心中,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是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归属感,而这种特殊的归属感会演化为对汉天子意识行动的一种认可,一种近乎魔咒般的服从,这就是天时。孟子在《公孙丑下》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说适宜的气候节令不如有利的地形,有利的地形不如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其中的天时与我们要说的天时不可同日而语。

曹操的此次政治行动标志着他在政治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其他的军阀势力,通过汉献帝,他不但可以分封官职,提高自己的威望与号召力,还在军事征伐中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所谓名正言顺则事必成。曹操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大的竞争筹码,袁绍因为不听沮授之言而在与曹操的暗斗中棋差一招。

最新小说: 我的女友是诡异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公主万福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霓裳铁衣 催昭嫁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三国美色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