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线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风雨三国 > 第十六章 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

第十六章 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1 / 1)

董卓死了,常言道“人亡政息”,但是董卓遗留下来的军阀体制和西凉兵士却没有散,反而为关东诸侯做出了表率,彻底拉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

在大汉立国四百年来,西凉军体系的首领董卓开了以军阀身份控制皇帝,掌控朝局的先例,在享受权利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进一步加剧和激化了社会矛盾,由于董卓出于性格扭曲的倒行逆施,关东的地方政府趁此机会,表面上借着救国救民的旗号与董卓火拼,实际上却是互相掣肘,借机扩大自己的地盘。

自董卓遭天谴后,山东的诸侯们失去了共同的军事目标,汉朝天子的威严更加衰落,彼此之间的矛盾加剧恶化,诸侯们纷纷秣兵历马,巩固自己的地方势力,都想伺机干掉对方。在潜移默化的体制过渡中,诸侯们的性质已经开始转变,俨然已经开始由地方势力转变为派系军阀,意识行为变了,所代表的性质自然也变了。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下,汉朝名存实亡,完全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力,重现东周的春秋乱世,只剩下名义上的“无权天子”,华夏大地再次燃起烽烟战火,军阀割据,逐鹿中原。

至于董卓死后留下的部队,没有一哄而散,而是被属下将领给接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董卓在西凉军中就相当于北洋军阀时期的袁世凯,袁世凯死后,失去向心力的北洋军阀开始解体,并在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将领们的不断你争我夺中分支出皖系,直系,奉系等诸多派系军阀,形势更加混乱,最终都走向衰落与灭亡。西凉军的命运也是如此,但却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

就在西凉军因为群龙无首而乱作一团的时候,山东军阀们野心开始膨胀,有想割据一方的,比如公孙瓒等;有想扶持傀儡皇帝的,比如袁绍等;更甚者有想自己做皇帝的,比如袁术。军阀们不但继承了董卓的军阀体制,还有所发扬光大大,互相掐架,煮成了一锅大杂烩。

回过头来,司徒王允利用吕布与董卓之间的内在矛盾,见缝插针,两人合力做掉了董卓。在这个过程中,王允是这个暗杀计划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为人刚直不阿,忠贞不屈,出生官宦世家大族。在做豫州刺史的时候秉公为官,并且与宦官恶势力头子张让等做斗争,不幸被抓入狱,幸得何进、杨彪等人求情,才释放出狱,流落民间。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征召王允出来做官,后代替杨彪做了司徒。

在董卓弄权,残害臣民的过程中,王允一直隐忍不发,能屈能伸,心中颇有城府。王允曾经联络皇甫嵩一起诛杀董卓,只可惜皇甫嵩被朝廷调走,失去帮手的王允只得作罢。

直到董卓迁都长安,王允利用吕布反复无常,董卓嚣张跋扈的性格弱点展开连环攻势,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吕布,才有了铲除董卓的可能性。

董卓死后,史书记载,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张种抚慰山东”。也就是说王允这个时候大权独揽,成为朝廷此时的政权核心,并派遣使节去安慰山东那些诸侯们。

稳定朝局之后,吕布派遣李肃率军攻打屯兵陕地的牛辅。作为董卓的女婿,他还是有几把刷子的,李肃很快被牛辅击败。吕布大怒,随便找了个理由就将李肃给杀了。后来,牛辅营中有士兵半夜背叛出逃,造成内乱,牛辅以为整营皆叛,于是带着金银珠宝,独与亲信胡赤儿等五六人出逃。胡赤儿等人谋财害命,于途中将其斩首送往长安。胡赤儿也没讨到好处,被吕布杀掉。

就在这个时候,王允雷厉风行行事风格与性格的弱点在权利的膨胀中逐渐暴露出来,下了几步臭棋,直接导致其身死族灭。

在董卓死的消息传到王允耳朵里的时候,刚好蔡邕在场,蔡邕因为之前受到董卓的提拔之恩,不经意间叹了一口气,也就是这一声叹息要了蔡邕的命。复杂的表情变化会暴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只有喜怒不形于色,才能隐藏自己,保护自己,就好像诸葛亮手中的那白羽扇,谁知道扇子下诸葛亮的表情又是什么呢?

王允一听蔡邕的叹息声,火爆脾气就上去了。在这种特殊时期,任何与董卓有关的的事情都可能上纲上线,王允立马就将蔡邕的同情视为阶级立场的阶级斗争,并且放出了狠话:“董贼祸国殃民,是千古罪臣,你蔡邕身为天子的近臣,不为君分忧,反而与董贼沆瀣一气,实在是可恶至极!”不由蔡邕分说,就将蔡邕打入大牢。准备处决。

蔡邕是个文人,还是个史学家,事业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自己还不能死,于是便陈辞谢罪,表示愿意刺剑削足的酷刑来换取余生,继续著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蔡邕知道王允的性格,越解释越乱,越抹越黑,完全可能适得其反。

王允对于蔡邕的求饶无动于衷,朝中大臣都知道蔡邕的才名,都设法想营救他。太尉马日磾专程找王允沟通:蔡邕是大才子,对本朝的事情了解颇多,为什么不留他一条性命,让他为国家继续效力,完成史书,将功补过呢?况且士大夫以仁义忠孝为本,不能对自己人下如此狠手啊!这样做恐怕会引起众怒,人心不服啊!”这番话马日磾觉得没问题,可细细分析,再结合王允的脾气,那可就算是火上浇油了。什么叫对本朝事情知道很多,有句话怎么说的,知道的太多活不长。什么叫大才子,我王允难道就才华不如蔡邕?什么叫杀了蔡邕就引起公愤,你这是在威胁我吗?这种得人心的人留在自己身边岂不危险?这就叫好心做了坏事。如今的王允心比天高,自诩为救世之臣,谁能与自己相比,听不进任何贬低他的言辞。

面对马日磾的求情,王允针锋相对:“当年汉武帝就是因为一时心软,没有杀了司马迁,让他写成《史记》,诽谤先帝,乱议朝政,损害了国家和天子的形象。如今国难当头,岂能容许这样的人继续著作史书,来讥讽朝局,污蔑天子,乱我民心!”这样的一番言论在今天看来那是不对的,因为司马迁忍辱负重,开创史书纪传体先河,秉笔直书,是史官之楷模,完全是正能量啊!可是站在王允的角度,这话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司马迁写汉高祖刘邦好色贪财,是个流氓,还把刘邦的死对头写成了皇帝本纪,甚至还讽刺再是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在言论不自由的封建社会,的确有点那意思。不过王允把蔡邕和司马迁作比较,却是不太恰当。

最终蔡邕难逃劫数,被王允处死。本来王允的清高与傲慢已经在朝臣之间产生了不可弥补的隔阂,而这次蔡邕被杀标志着王允与其他的士大夫们彻底离心离德,文武百官都议论纷纷,却再不敢去与王允争一时之长短。

对自己人狠,对向来仇视的西凉那就不用说了。王允在处理董卓旧部的时候,总是举棋不定,态度反复无常,犹豫不决,已经失去了当初设计诛杀董卓的精心周密的心态,变得浮躁不安。

一开始王允也想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想大动干戈,决定宽恕西凉旧部,可后来又想了想,发现不妥,于是对群臣说:“当初他们都是受到董卓的胁迫,是从犯,是有罪的,如今给这些已经定了罪的罪臣突然赦免他们,恐怕他们心理承受不了,说不定就心生恐惧,局面怕不好收拾,还是直接惩处他们算了。”

对于西凉军队的处置,王允决定取缔非法部队,利用关东联军的兵力来控制西北的局势。这时候有人就提出来说:“西凉军队向来彪悍,与关东联军势成水火,仇家见面,分外眼红,冤家路窄,势必引起内乱,要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啊!不如叫皇甫嵩将军去镇守西凉,皇甫嵩德高望重,在西凉威望很大,完全可以凝聚人心,团结西凉的军队和民心。”

王允反驳道:“此举虽然安抚了西凉军,可是关东兵和我们是一条战线的,是战友,这样做会让人家觉得我们对他们不重视,会引起恐慌的。”这样一番近似宋襄公傻瓜一般的言论彻底暴露了王允天真和无知。想想看,现在的山东诸侯们谁和你是一条心的,他们自己都在你争我夺,互相残杀,还哪有闲情逸致来帮你接管西凉这个烂摊子,一不小心被他人抄了后路,那就得不偿失了。患得患失的王允没有看出现在他的主要矛盾在哪里,顾此失彼,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处置失当。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知怎么的,解散西凉兵的消息传到了凉州,而且一传十,十传百,越穿越悬,最后居然演变成要杀光所有的凉州人,不得不佩服这些民众的盲从和跟风能力啊。凉州人眼看顺从是一死,不顺从也是一死,不如反了,轰轰烈烈干一场,说不定还能活下来。于是众人纷纷联络聚拢,并且还说:“蔡邕不过是收了董卓一点恩惠就被杀了,我们跟随董卓多年,结果可想而知。”

想起事总需要带头的,凉州兵找来找去,找到了董卓手下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西凉将领李傕和郭汜。这个时候李傕和郭汜心中非常不安,本来想要遣散部众,回家种地,其手下谋士贾诩却劝他们不要犯傻,说道:“听说朝廷准备把凉州人都杀光,你们这样做,一个村干部都能把你们给抓了,上报领赏,军权在手,天下我有,不如率军以为董卓报仇为名攻入长安,那个时候天下说不定就是你们的了。”这话一出,李傕和郭汜觉得还有道理。不得不说,此招歹毒,贾诩同志的只言片语再一次造成了军阀控制天子,扰乱天下,关中破败的局面。

李傕与郭汜结盟樊稠,张济,马腾等西凉将领,响应号召,聚拢散兵,誓师兵发长安,一路之上不断有士兵加入队伍,转眼之间兵力达到十几万,声势浩大。

听闻西凉军反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王允派遣胡轸与徐荣迎击李傕郭汜。由于士卒多为西凉人,光出工不出力,且西凉军此时士气高昂,锐不可当,再加上胡轸临阵倒戈,徐荣不幸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徐荣,这位堪称董卓手下最能打的猛将,前面也给大家讲过,他曾经率军大败深通兵法的曹操与联军中最能打的孙坚,当之无愧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其军事才华不在孙坚与曹操之下。只可惜徐荣不是西凉人,得不到董卓的信任和重用,反而因为能力而受到猜忌。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太少,舞台太小,没有遇到能够欣赏和重用他的明主,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他的战死是无数生不逢时,难以建功立业的悲剧的缩影。

胡轸因为自己是西凉人且贪生怕死,反叛中央,一路上引导李傕郭汜进攻长安。面对强大而凶悍的西凉军,长安城危如累卵,再加上有叛徒出卖,打开城门,吕布率军与其进行巷战,因为实力悬殊而战败,长安不久也就失陷了。

在长安失陷之前,吕布找到王允,劝说其和自己逃离长安。王允正言道:“如果上天能够庇佑天子,保证国家安定,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不能,我愿意以死谢罪,皇帝需要我们这些忠贞之士的辅佐,绝对不能离开京师长安,弃天子而不顾,何况我身为宰相,责任重大,如今叛军攻陷长安,是我的责任,我必须留下,与长安共存亡,你们离开长安,要联络山东义军,来保护皇上啊!”

听到这么一番话,我想不管是谁都会为之哀泣。王允虽然因为性格刚正,固执己见,刚愎自用而惹下杀身之祸,但也正是这份忠于大汉的浩然正气,令后人钦佩,在临死之前王允也坦率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并愿意为此付出生命,也算是迷途知返,只不过太晚了。他是一位中正无私的忠臣义士,也是一位城府深沉的用计高手,但无论一个人的才华与心计有多高,都不能掩饰其性格的悲剧。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成败。这就好比多数人都知道的大道理,可遵守的人却很少,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人格的缺陷,明事理而不去实施,明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却下不去手,而是换了一种错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性格错误引导的后果。人的一生中,如何去改变和修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

说完此话后的王允扶着汉献帝登上宣平门城楼,眺望着叛军一步步接近,而自己有心无力,心如刀割。李傕郭汜来到宣平门下,汉献帝鼓起勇气说:“尔等目无法纪,作乱京城,想要造反吗?”李傕说:“董太师无辜被杀,我们只想为其讨回公道,只要拿到凶手,我们就罢兵。”此话一出,王允别无选择,因为不管他信不信对方的话,他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和资格了。王允义无反顾,最后向皇帝行了君臣之礼,心中感慨万千,仿佛在告知汉献帝:“陛下,老臣不能再保护您了,多多保重,老臣先走一步。”最终随士兵走下城楼,慷慨就义,其在洛阳的家人也被全部处死,时年56岁。

王允死的壮烈,百姓无不悲伤。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王允的死,那就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后来汉献帝迁都许昌,有感于王允的恩情和忠义,重新厚葬王允,并且封其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王允的死标志着汉朝最后实质性,有可能性的的挣扎和反抗彻底失败了。从此以后,天子完全沦为军阀手中的棋子与傀儡,直到大汉彻底终结。

到此为止,由于王允的错误估计和适当举措没有处理好董卓死后留下的残留问题,导致被董卓残余势力反扑,天子又继续被西凉军阀挟制达四年之久。

长安被破,王允也死了,可是李傕郭汜并没有实现承诺,退兵西凉,而是得寸进尺,进驻中央,长安又成了昔日的洛阳,一片血雨腥风。

最新小说: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催昭嫁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三国美色 霓裳铁衣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我的女友是诡异 公主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