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5日罗良的调令终于到了,罗良经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调离的心愿,在这2年多的日子里,罗良无时无刻地盼望着调令的到来。
这份调令的到来,意味着罗良从此要调离工作了15年的昌泰县工商局,去银都市工商局经检处上班了,同时意味着分离2年之久家庭的团聚,和对自己美好前程的期盼,调令的到来,使罗良及家人无比的喜悦,同时引来不知多少,昔日同事羡慕和妒忌的眼光。
罗良从1986年分配到银都市昌泰县工商局工作,一路从基层干起,从最初的工商所办事员,每天负责辖区的巡查,检查亮证经营,明码标价,查处无照经营,打击假冒伪劣,受理处理消费者投诉,到管理经营户门前的卫生“三包”,消防安全防护,还包括收取工商管理费、上门订报纸等工作,简直事无巨细,事情的繁琐,工作的艰辛,简直无法用言语表达。
回头想想,他自己都不敢相信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因为那时自己年轻对各项工作充满热情,不怕吃苦,不怕流汗,各项工作完成的很出色。
经过自己的努力,1988年升任昌泰县工商局商标监管科副科长,在副科长位置干了3年,1990年再次升任商标监管科科长,当时是昌泰县工商局里最年轻的科长,自己心中自然踌躇满志。
当然罗良这几年有这么好的发展,一方面,是他自己在工作上的努力,始终有一颗上进的心;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那个当县工商局长的舅舅陈卫东的提携、关照。
商标科主要开展培育、规范企业商标的使用,指导、帮助企业申请注册商标,申报省著名商标,甚至全国驰名商标,组织开展评定昌泰县的知名商标,实施查处辖区内的商标侵权案件,协助企业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维护,以及对商标印制的管理等工作,可以说商标科的工作,几乎占了当时昌泰县工商局重要工作的一半。
在昌泰县工商局商标科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9年,罗良对这9年的工作是满意和具有一定的成就感的。
在9年的工作中付出了自己很多的努力和艰辛,同时也有很多的收获。打造了全省首个商标大县,昌泰县不仅是个注册商标拥有大县,还是一个商标印制大县,全国80%的商标标识都来自昌泰县商标印制企业的印制,商标印制业成了昌泰县的主体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助推力。
在工作中,罗良个人也被评为省级“红盾卫士”,并多次获得银都市工商局、昌泰县工商局的嘉奖表彰。
同时,自己在商标管理能力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帮助企业商标维权,申报注册商标过程中接识了不少高层次的商标管理人士和领导,学习提升了自己商标管理水平,在商标管理工作中碰到有疑难问题,就直接跑去向北京、上海的商标注册专家请教,北京、上海商标专家的指导、教诲,使罗良收益非浅。
罗良在商标的使用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心得,许多论文被《国家工商管理》杂志选登,罗良帮助企业商标维权的案例,也入选《中华商标》刊物,罗良同时也交结了不少商标管理线上的朋友,个人聚集了不错人脉。
1998年罗良的舅舅陈卫东在昌泰县工商局长的位子上退休,由于昌泰县工商局主要领导的人事变动,也让罗良的工作有了变化。
在1999年罗良由商标科长被调整为昌泰县个体、私营协会的秘书长,即昌泰县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协会的秘书长。个体、私营协会的秘书长一般由昌泰县工商局的中层领导干部担任,主要负责组织个体户、私营企业老板参观学习,对外扶贫、慰问等工作。
对于这次的工作调整,罗良的心里是有落差的,担任个体、私营协会的秘书长,几乎发挥不了他所学的商标专业特长,可以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和几千个个体户、私营企业老板混个脸熟,交交朋友,喝喝茶,吃吃饭,更不要谈自己在仕途上的发展了。
至于这次调到银都市工商局经检处工作,另一个原因是,自己的妻子陈慧在2年前参加银都市优秀教师选调,被选调到银都市第二中学初中部任教英语。
这样妻子陈慧就带着儿子去银都市工作生活了,除节假日罗良去银都市,能全家团聚外,其他时间基本趋于夫妻分居状态。
再者,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已于1998年10月决定,省级以下工商局实施垂直领导,也就是说地区级以下工商局人事权,由市级工商局领导决定了,这样罗良的工作调动就是银都市工商系统的内部调动,比之前县、市级辖区管理的地方机制,调动手续相对简单多了。
罗良这次的工作调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年前就叫舅舅陈卫东去银都市工商局相关领导办公室,找领导说了几次,都没有什么结果。
经各方打听,罗良的高中同学即现任昌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周童,和银都市工商局某位副局长是党校同学,并且2人的妻子是远房的亲戚关系。
罗良只能想办法启用这层关系,在周童同学的穿针引线下,做了一些工作,同时舅舅陈卫东这边的工作也没有停止。在2个方面共同努力下,颇费了一番波折,这事才有了明目。
不知那个名人说过:“只有主动放弃过去,才能迎来新生”。
罗良想:“新世纪迎来新的未来,银都市工商局机关大,工作的层次高,也许到银都市工商局工作,更能使自己在各方面有所成长,况且能和妻子、儿子在银都市团聚,是一件多么完美的好事啊!”
想到这些,罗良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经过2年的辛苦煎熬,终于等来了喜讯,此时的心情也就格外的舒畅了。
Z省银都市是个位于东南沿海的海滨城市,是个地区级市,下属有11个县(市、区),还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个私经济的发源地,从古至今,有无数个知名人士出现,是个人杰地灵之地。
当地几乎没有大型的国有企业,拥有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也较为贫瘠,交通也不是十分的发达,90年代后,经过本地企业家和华侨同胞的赞助,全体民众的倾囊资助,艰难地建设,才有了火车和机场,但当地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不怕吃苦,乐于付出,兼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发展个私经济,把个体经营户、私有企业开遍全市乃至全国。
银都市总共1260多万常住人口,其中有380多万人,在世界各地做生意,把生意做遍全球。
银都市人的经商意识极其敏锐,外地人说银都市人做生意,头发都是空心的(比喻点子多、办法多),真的名不虚传,而且银都市人,做生意敢于付诸于行动(即胆大)。
因为很多人在外地做生意,春节回家坐汽车、火车,既麻烦又劳累,甚至买不到票,回不了家,银都市有个年轻人就敢想包飞机,包飞机回家成功后,又成立了包机公司,这是创全国之先例的。
银都人肯干肯吃苦,银都人做生意,经常是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八十年代银都市服装厂、皮鞋厂遍地开花。八十年代去北方的长途火车上,经常可以见到吃盒饭、睡在硬座底下地板上的银都人,现在这些人可能都已成了千万、亿万富翁。
改革开放20多年经过银都市人民的艰苦创业,不断创新,银都市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破烂不堪的落后城市,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的、繁华漂亮的大都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