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八月初五未时,汇合了蒯良之后,逃脱生天的蒯越残军以惊人的速度疾行7个时辰,终于回到了江夏城。
江夏,郡守府书房
“大哥,这次真是要多谢你了!”满面憔悴之色的蒯越,和声向蒯良说道。
“自家兄弟,谈这些做什么?”蒯良淡笑了笑回道。
“嗬~~!”蒯越摇了摇头,轻叹了口气,面色一片黯然,“可惜数万荆州男儿葬身在柴桑城下,我却……”
“胜败乃兵家常事,不需太过介怀!”打断了蒯越自叹的话语,蒯良淡然说道,“更何况,此次战事不谐,过并不在你!”
“可恨蔡瑁竖子,以一己之私坏我荆州大事!若他能与协力作战,江东大事早定,何至于落得如此境地……”书房中只有蒯家两兄弟,蒯越也就毫无顾忌地说出对蔡瑁的怨愤。
“蔡瑁的品性如何,你我也不是才知道一天两天……”蒯良也有些略显无奈地说道。
“大哥,接应我撤退时所用的这条连环‘声东击西’之计,是由谁所设的?”忽然想到了什么,蒯越以既惊又叹的语气询问道。以蒯越对自己兄长的了解,知道这条出人意表的计策应该不是蒯良所想出的。
“是孔明!”蒯良轻轻一笑说道,“若不是有他,恐怕我也无法如此轻易地将你接应出来!”
“原来是他!”蒯越恍然地点点头,随即又稍有些疑惑地说道,“孔明已从德公(庞德公)那里出师了么?”
“还没有!”蒯良摇了摇头,和声说道,“给我出了这条计策之后,他就返回鹿门书院了!”
“这小子……”蒯越捋了一把颔下清须,怅然地说道,“若是他与士元二人愿意出仕荆州,我们的担子至少要轻上一半!”
“呵……”蒯良无奈地苦笑了一声,“士元或许还有可能,孔明……已有相投刘备之心,要他出仕荆州,恐怕是没有希望了!”
“刘备???”蒯越疑惑地出声说道……
………………………………………………
八月初五傍晚时分,盛宇和沈、周两族的残余族人带着第一批物资以及800名私兵抵达吴城,并将人员、物资尽数交付我军,并承诺在此后两、三天之内将其余物资、人手送抵吴城。
尽管人、财、物尽皆到手,我还是特地请全范暗地里探看了一番盛宇与沈、周两族族人的身份,以防其中万一有诈。经过全范的确认无误之后,我才真正地对盛宇放下心来,并任其为郡曹从事一职(郡守的属官之一,协助郡守处理郡中事务),同时又任命沈、周两族的新族长沈和、周昭二人为郡曹从事椽,担任盛宇的副贰。
八月初六中午时分,全范第四子全承率领2000名族兵从钱溏赶到吴城,加入到我军军列。我当即任全承为都尉一职,由他与全琮两人各领其中1000人。
吴城,郡守府议事厅
“公华,可愿屈尊担任吴郡典学从事(注:典学从事负责总领一郡之学政)一职?”我和声对厅下的一名30岁上下的中年儒士说道。
“既蒙张将军不弃,俊愿领此重任!”中年儒士正是陆族现任族长陆俊(字公华,前任族长陆康第三子)。
“好!有全公与公华相助,安定吴郡郡治,恢复百姓安宁便指日可待了!”我朗声笑道。前晚,我与全范相携拜访了陆府,与陆族族长陆俊密谈近半个时辰后,最终成功将其说服——使其应允举族归顺大哥。在说服过程中,曾对陆族有过大恩的全范,可谓居功至伟。这令我不由得不感到庆幸——若不是机缘巧合之下,半“诈”半“吓”地劝降了全琮,我就根本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得到全氏一族的支持,而如果没有“老狐狸”全范的帮助,要让陆族归顺我军恐怕也是难以想象的。
劝服了陆族之后,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居然没能见到陆逊(注:陆逊其时之名叫作“陆议”。史书记载,大约是在公元230年左右,陆逊才将自己的名字由“议”改成“逊”。为了便于大家阅读,本书就直接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字“陆逊”。),这个陆氏族中最为杰出的人才,时年18岁的陆逊,由于父母早亡,自8岁起便跟从叔祖父陆康,在陆康死后,又随堂叔陆俊移居吴郡,一直与陆俊家人居住在一起。从陆俊的口中,我得知:一月前,因其父母的十年祭辰临近,陆逊便暂且告别族人,孤身一人前往庐江祭奠父母的坟墓去了。在如此乱世之中,陆逊一介文弱书生竟然敢独自前往“敌人”的治领之中,这份胆识就颇为令人惊叹了。有如此胆识,也难怪日后他能够成为威震三国一代儒将了。只可惜,我与他还是缘铿一见!
“踏踏踏……”正当我与全范、陆俊、盛宇等人商谈如何尽快安定吴郡局势之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议事厅外响起。
“启禀将军,六百里加急!”廖化大步走进议事厅,躬身行礼后,双手捧着一个细小的竹筒呈到我的面前。
“六百里加急?”我眉头微微一皱,上前接过竹筒,手指稍一用力将颇为坚实的竹筒捏裂,随即从里面取出一封绢书,迅速浏览了起来。
议事厅中的一众人等皆凝神静气,直直地注视着我,脸面上明显地流露出一丝渴望知晓的神色。
将绢书上的内容浏览了两遍之后,我轻轻地将绢书放置在身前桌案上,闭目思索了起来。
“元俭,立即召集军中各校尉、都尉前来议事厅,参与议事!”小半晌后,我抬头睁开双眼,沉声对廖化说道。
“是,末将告退!”廖化领命后立即大步离厅而去。
“张将军,您要召开军议,我等还是暂且回避吧!”陆俊举步出列,谨慎地说道。
“呵呵……”我微微一笑,朗声说道,“公华不必有所顾忌!你几位皆非外人,而且我此次军议内容还与诸位有关,就不必回避了!”
“多谢张将军信任!”陆俊面上现出一丝感激之色,应声退回队列之中。
不多时,廖化、林雪、关平、全琮等人陆续进到议事厅中,分军职高低在厅中左侧站列成队。
“此次军议,乃是与适才所收到的六百里加急军情有关!”我拿起桌案上的绢书,轻扬了扬,沉声说道,“此封紧急军情乃是由水军横江校尉甘宁(由于有不少人是新加入我军,不知道甘宁的表字,我只能将甘宁的姓名、军职一并说清楚)所传递。甘宁回报,在柴桑城外与江东军激战十数日的荆州军蒯越部已于前晚开始组织突围,准备回师荆州。且不论蒯越是否能够突围成功,荆州军与孙氏之战都行将结束。至今日,战事可能已然结束。西线战事一旦停歇,孙氏必然会移师东线与我军一战,妄图复其失地。”
“啊……”听我将加急军情的内容说出,议事厅中立时响起了一阵轻微的喧哗声。看得出,这个消息还是颇具震撼效果的
顿了一顿,我迅速地观察着厅中众人的反应:左侧的一众军中将校,在经历了初时的震惊后,面上很快便浮现出了激动的神情,似乎对将能与江东军中的真正精锐交锋感到兴奋不已。右侧的全范、陆俊等人却是表情各异——全范“老狐狸”面色依然如常,只有微闭的双眼中隐隐闪现出的些许精光还能够显示出他正在思索消化这个消息;陆俊、盛宇、沈和、周昭几人却比不得全范的冷静沉着,面上较为明显地流露出忧虑的神色,不同的是,盛、沈、周三人比之陆俊还要多出几分愤恨的表情。
“将军,如今丹阳、庐江两郡兵力相对薄弱,若是孙氏回师反扑,恐怕守军难以抵挡!看来咱们必须要回师丹阳了!”廖化沉声说道。
“恩!”点了点头,我认可了廖化的建议,“我也正有此意!但回师丹阳抵御孙氏反扑固然重要,吴郡事务却也不可轻忽。所以,此刻将诸位一齐召集过来,正是为了先将吴郡诸般事务安排妥当,而后我才可安心回师!”
“全公,您在吴郡德高望重,人脉广泛,若是能由您代为主持吴郡大局,最能令我放心!不知全公可愿为我分忧?”我首先恳切对全范说道。
“老朽虽然无才无德,但既蒙张将军不弃,愿领此重任!”全范也知道现在不是客套的时候,微微点头应道。
“好,自今日起,便由全公暂行吴郡太守一职,全权主掌吴郡政务!”一拍身前桌案,我长身而起,朗声说道。
随即,我拿起桌案上的太守印绶,举步来到全范身前,郑重地呈递过去,略有些歉意地说道,“全公,如今只能委屈您先暂行太守一职了,他日待飞表奏兄长之后,再由兄长正式委任!”就当前而言,除了全范,我也找不出第二个适合主持吴郡大局的人了——以实力和影响力,全族在吴郡屈指可数;以能耐,长期任全族族长、早已人老成精的全范坐镇一郡绝对不成问题;以可靠度,两子(全柔、全承)一孙、以及2000族兵皆在我掌握之中,料想全范是绝不可能起什么贰心。
“呵呵……”全范恭敬地接过印绶之后,和声笑道,“我已是一介老朽,行将就木,只愿为皇叔和将军稳定吴郡的大计出一份微薄之力,名分之类已算不得什么了!”
我知道——全范真正希望的是日后能由他的子孙出任吴郡太守,他本人反而不是太过在乎能否正式担任郡守职务。
“全公放心,飞绝不会失言的!”冲全范拱拱手,我一语双关地说道————明里是说我不会食言‘表奏全范正式出任吴郡太守’之事,暗地里却是表示‘日后一定会举荐全范的子孙出守吴郡’。
“多谢张将军了!”全范听出了话中双关的意思,躬身行礼谢道。
举步回到座位前,我和声继续对陆俊、盛宇、沈和、周昭几人说道,“公华、承先(盛宇)、子元(沈和)、文休(周昭),还望诸位悉心协助全公安定吴郡,飞这里代兄长拜托诸位了!”
“请将军放心,我等必竭力辅佐全公!”
“有劳诸位了!”随即,我转头面向军中将校一列,沉声对关平说道,“定国,你与我即刻起程赶赴秣陵,替换文长镇守秣陵,而后命文长星夜兼程赶来吴城,主掌吴郡军务!”
“是!”关平出列领命,恳切地说道,“我这就准备动身,三叔还有什么吩咐的吗?”
“恩!”我略一思索后说道,“从我的亲兵里带几名骑兵回去,到得秣陵之后,命其中最熟悉路径之人为文长带路。此外,你自己路上务必小心!”
“是,三叔!”关平恭敬地朝我行了一礼后,转身大步离厅而去。
“元俭!”我将目光转向廖化,沉声说道。
“末将在!”
“在文长抵达吴郡之前,由你暂掌吴郡军务,我留3000军马、及承先、子元、文休所进献私兵2000人(实际才仅有800人归到我军),听你调用,你务必与我固卫好吴郡!待文长接管吴郡防务之后,你立即赶至秣陵,随我一同迎击孙氏军马!”
“末将听令!”对自己所充当的过渡角色毫无不豫之色,廖化干脆利落地慨然应道。
“子风,你速去整肃军马,筹备行军所需干粮。两个时辰之后,大军起程兵返秣陵!”
“末将听令!”林雪出列沉声应道。
“其余诸将,各自归营,协助子风整肃军马!”
“是,将军!”全琮、全承、郎武诸将齐声应道,随即,便跟随着林雪出厅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