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高级军官来了,也要在日军参谋官的全程陪同下出入大楼。巴特尔也就是作为治安总署督办齐燮元的跟班之一,陪同拜会寺内寿一时进过两次大楼,连去卫生间都有日本军官陪着。
巴特尔偷偷看过楼道里贴的值班制度,每个楼层都有军官24小时值班。下班后每半二十分钟值班军官巡视楼道一次。另外有些楼层如通讯部门,战争值班部门24小时都有人上班。
到了晚间,大楼各层楼道彻夜亮着灯光,大楼外面也是灯火辉煌。一切都照的纤毫毕现。加上警卫部队的层层把守,可以说万无一失。这还是明面上的。大楼表面上砌着青砖,内里是厚厚的钢筋水泥。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可以抵抗重炮的轰击。
当年李学文火烧黑龙会,波及了大片日侨区。日本人干脆把这一带推平,建了两座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大楼。一但暴发战争,日军将躲进这两座大楼抵御29路军的进攻。根据8.13上海事变,日军防守虹口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的经验,中国军队是攻不下这两座大楼的。
但是北平没有发生巷战,这两座大楼经过一番装修。一座成为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的驻地。另一座给了华北伪政府,作为治安军总司令部大楼。
日军所以防卫如此严密,也是拜李学文所赐。黑龙会北平总部被袭一案还没有破,又发生了天津海光寺兵营惨案。日本人不放心,又在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大楼的围墙上加装了电网。
伪治安军还在筹办阶段。齐燮元跟日本人讲,不用他则已。要用他就要建立一支劲旅。目前齐燮元正在通县、清河等地大办军官学校、军官训练队、军士教导团、译务训练班。又让他的亲信在一些城市搭起了一批独立团的架子。准备一年后首批军官结业后再征招大批壮丁训练成军。
但是治安军总司令部的架子先搭了起来。齐燮元兼任总司令。不过齐燮元多数时间忙着培养军官,不仅担任校长,还亲自授课。他认为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军官才是立身的根本。所以近期不常来总司令部大楼。这样总司令部大楼的防范虽然也算严密,但远不如日军的司令部大楼。
今天李学文他们三个表面上是路过,其实是围绕着司令部大楼踩点。为了安全,每一个地段不能通过两次。三个人回来后就像过电影一样,把头脑中的影像回忆出来凑到一起,加上巴特儿提供的内部情况,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图像。希望能找到日军防卫的破绽。
两座大楼的外表完全一样,都是四层,大L型。不过是镜像摆放。长的那一横坐北朝南肩并肩的耸立着。短的那一横一东一西遥遥相对。两座大楼从整体上组成了一个凹字。不过这个凹字的中间部分特长还断开了。楼的外墙由青砖砌成,窗户较小间隔较大,显得大楼厚重结实。
各层的楼板是钢筋水泥建成,使整座大楼可以当碉堡使用。不过大楼上有个大屋顶。屋顶是中式的两坡悬山式建筑。在脊顶和房沿上有些精美的装饰。物顶的建筑材料应该是木材和琉璃瓦。不过即使用炮弹掀掉了屋顶,三层以下还是碉堡。
两座大楼紧挨着的山墙上没有窗户。山墙接近人字型屋顶的部位有一个页片固定的小百页窗。此窗用于大楼天棚的通风。两楼的间距10米左右。都有各自三米高的围墙。西边大楼的围墙上加装了电网。两楼之间的围墙是共用的,有电网。
从大门口望去,两个大楼都有各自的配房,估计用于传达、警卫、车库、库房、食堂等。大楼的后部都有各自的宿舍区。宿舍区也在围墙之内,各有若干宿舍楼。宿舍区和办公区也有围墙隔开。估计宿舍区和办公区之间应该有后门。
大楼围墙的四角设有碉楼,根据巴特尔介绍,围墙内外明碉暗堡错落分布,大门内外明岗暗哨林立。四周的街上昼夜有士兵巡逻。再配上严格的会客制度,可谓滴水不漏。
另外海光寺事件之后,日本人设立了严格的每日验水制度。还举一反三的在和司令部大楼有关的下水道里加装层层粗钢筋作的栅栏。日本人吹嘘,现在的司令部大楼是固若金汤万无一失。
情况基本搞清楚了,下一步怎么办?“唉!”邢志强叹口气道:“小鬼子大将待的地方,能不防守严密吗?我看咱们还是现实点儿,另找目标”。谢爱国也叹气:“另找目标?小鬼子在天津吃了亏。都学精了。那个目标恐怕都不好对付。而且瞎找瞎撞的也不是办法。”
邢志强道:“要不,让巴特尔去打听?他总比咱们有办法。”“不行!”李学文道:“巴特尔的位置非常重要,不能轻易使用。一个间谍主动地打探消息,离暴露也就不远了。还有,巴特尔的事仅限于咱们三个知道。回去后就是组织审查也不能说。这是地下工作的单线原则,具体的情报关系对上级都不能说。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分泄密的可能。何况自己的直接上级有可能变换,难道换一个上级就说一遍吗?这等于谋杀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同志。”
谢爱国和邢志强点头道:“放心,不说!”“打死也不说!”李学文接着道:“其实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就说鬼子的司令部大楼吧,什么固若金汤?我看顶不住一颗上百公斤的航空炸弹。”
邢谢二人一齐叹气,谢爱国道:“扯远了,你上那儿搞航空炸弹去?而且我们的目的是神不知鬼不觉的搞情报,不是炸了它!”邢志强也道:“就是!你就说说眼巴前儿怎么办?”
李学文笑道:“我只是为了说明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堡垒。至于神不知鬼不觉的潜入鬼子的司令部大楼,然后到鬼子司令官的办公室里偷情报,在我看来如探囊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