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青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面容憔悴,对面坐着就是章文,虽然夜已深,但两人都没有去睡觉,手里各自拿着一杯茶水。
吴晓青叹了口气:“现在形势已经这样了,如何解决,还请章先生赐教啊。”
章文自顾喝了一口茶,说:“你这个拳头用力打了出去,碰到石头上出了血,你说怎么办?”
吴晓青问道:“难道是缩手撤退?”
章文微微一笑:“敌军现在势大,如果不回头,就只有更惨了。”
撤退,吴晓青是想过的,但是刚刚开始的计划就这样撤销是非常不光彩的,而且墨脱局势险恶,还不一定能撤得了。所以他很是犹豫。
章文继续说:“如今敌人的反击才是第一波,并未尽全力,如果此时撤退就是上策了。”
吴晓青听了他的话,也是坚定了决心,说:“既然如此,我就命令东西线都撤退吧。”
章文眯了眼看着地图,说:“102师实力还比较强,阵地牢固,可以缓缓撤退,而我军在墨脱腹背受敌,必须尽快撤出才行!”
吴晓青点点头:“对,我这就发出命令。”
章文说:“目前只有撤退才能避免更大损失,等第3装甲师抵达再做计划吧。”
吴晓青不得不采纳章文的意见,给曹雨中下达了天亮以后放弃攻城,立即往北突围的命令,另外给102师的毛师长发去了坚守至少一日的命令。
曹雨中还在焦虑中等待援军的时候,凌晨2点半就接到了指挥部的命令,顿时错愕,说是援兵暂时遇阻,不得不立即放弃攻城的目标,为了保存实力要立即往北突围。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曹雨中虽然不甘心,但是还是决定服从。
吴中的123师暂时也归他指挥,加上11山地团的部队,还有不到4000人。
前面说了,那两座浮桥已经被英军控制,形势对他们非常不利,但是由于这天气晴朗,原来的河水迅速下降了不少,不少地方已经变得很浅,其实不需要浮桥也可以徒步渡过。曹雨中带着士兵实际勘察后,决定不再夺回浮桥,而是从浅水处渡河。
曹雨中一看手表已经快四点钟,天还是暗暗的,再等下去就天亮了,到时候再突围是否合适?曹雨中跟吴中简单商量了一下,决定提前突围为好,以免夜长梦多。
123师是以步兵为主,行动较缓慢,于是安排123师首先渡河,11山地团殿后。不到五点钟123师全员渡过了仰桑河,绕到了英军旁边,但是往北的交通线路依旧在英军占领下。
11山地团的“黑猫”装甲车之后迅速渡过了仰桑河,曹雨中安排了零星枪手在开枪掩护,这样在敌人未发现以前,墨脱县城已经只剩下印度守军,近4000名官兵安全渡河。
现在天已经亮了,他们面前的英军还占领着往北的交通枢纽,名叫牛桑镇,它在峡谷入口的地方,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曹雨中马上下令发动攻击,各式火炮纷纷开火,炸的牛桑镇火光冲天,英军的简要工事很快就被摧毁。“黑猫”装甲车突前,步兵随后,大家知道如果不拿下这个小镇,就会全军覆没,当然争先恐后。
一个多小时激烈战斗过去,英军空降兵部队被打垮,死伤600多人。而墨脱县城的印军发现围城部队早已撤退,也是赶忙出城追击,但是脱离了阵地的保护很快就败下阵来。
11山地团开道,123师跟在后面,到了17日中午12点,部队成功突围出去,曹雨中发出电报给指挥部,吴晓青看了才长嘘一口气。接到最新的空军情报,敌人派出的援兵下午就要到达墨脱县外围,如果不是曹雨中凌晨果断突围,可能真的会被全歼。
而西线方面,在空中优势支持下,印度的王牌“所罗门”装甲师跟第七步兵师对毛师长的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
毛通宇虽然胆子不大,但是防守还是在行的,他本来就打算打阵地战,所以从刚开始的慌乱中镇定下来,102师依托阵地工事,用反坦克炮及火箭弹进行防御,并没有吃多少亏。
“所罗门”装甲师是按照英美军编制的部队,全师有15000人,拥有390辆坦克,主要是英国“挑战者”主战坦克,及少量“地主”轻型坦克,火力强大。
经过一个白天的激战,“所罗门”装甲师损失了50多辆坦克,才仅仅前进了几公里而已。
令毛通宇害怕的是敌军空军飞机的轰炸,几百架次的空袭造成了很大的损失,17日这天损失了1000多士兵的代价才勉强保住了防线。
毛通宇给吴晓青汇报战况:“102师再坚守一天都没问题,但是敌人空中优势太明显,我方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吴晓青这时候已经镇定多了,东线突围成功,西线守住防线。他对章文说:“章先生,我还有12山地团没有动用呢,而且第三装甲师明天就到拉萨了。”
章文笑道:“话虽这么说,以兵力对比,以及敌人空中优势,与其自己主动出击,不如伺机反击更划算。”
吴晓青点了点头:“你的意思我懂了,还是让102师撤退?”
章文指着地图说:“102师放弃错那县,可以使敌人进入到这片平缓山地,我军退守山岭,以高俯下,可得地利。另外12山地团行动灵活,防空能力也不错,正好可以用于截断敌人补给线之用。”
吴晓青眼神亮了起来,说:“对啊,我再让第三装甲师进行正面反击,可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章文笑道:“吴将军说对了,一味的强攻或者死守都是下策,运动战消灭敌人才是上策啊。”
吴晓青也笑了笑,说:“刚才龙部长给我电话了,将另外增派一支空军给我加强实力。”
章文道:“那就最好了,面对强敌要等待时机,时机很快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