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一深爱着故土的山山水水,这些遗存的古城墙都有着难以言说的传奇,所以他也爱翻阅历史书籍,从中寻找丢失的故事和记忆。
以前人们常说,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胜过紧固的城防,农天一说,这是典型的书呆子说法。
农天一举例说明:楚国人曾把都成建在地势险峻、荆棘丛生的高山上,安全无虞,得到诗人的赞美;莒国以防备简陋而自诩,结果敌至国亡,成为历史上的笑柄。建邦立国,让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总是要借助于深沟高墙做安全的保障。
南颐县虽数次搬迁,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累陷狼狈,又多次重振,堪称奇迹。
在不远处山头上,有一座巍峨险峻的石门寺,这里曾经做过临时县城。所以农天一早就想一睹真容。
这时,他孤身一人走进了石门寺,只见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墓塔林等建筑,山门依巨石而生,故名“石门寺”。
石门右侧的巨石下有一清泉,水碧如玉。因此,人们又称石门寺为“玉泉寺”。
石门寺以较其他寺庙独有的特色,而远近闻名:
寺院不倚山而面山;石门不朝南而朝东;寺门由天然巨石构成;门旁有泉,大干不枯。石门寺周围青松绿竹环绕,山涧溪流淙淙。其中,溪曰“煮茗溪”,石曰“赛诗台”,松曰“松风阁”。
清代的石门寺即使是山深月斜,霜鼓不起之时,也能闻到几缕茶香。石门寺不仅有文物古迹,也有古代名士隐居和文人墨客探幽的遗迹。
农天一收获颇丰。
从石门寺回来,农天一就与其母谈起石门寺绝妙的风光,包括石门禅茶。
此时,巫青正在与儿子农天一讲茶:历史上有以喝茶闻名的唐代文人卢仝,他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已经演变成茶道,因此卢仝在日本久负盛名。他曾对饮茶的妙处作过淋漓尽致的描写:
“一碗喉咙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学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胁习习清风生。”
唐代医学家曾经提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高度评价了茶的保健作用。
听到这里,庐加重语气说道:茶被人视为延年益寿之品,尊为国饮,很多人喝茶,却不知黄茶,也不清楚黄茶的功效。
其实,黄茶恰恰是我国特产茶类,生产历史悠久,唐朝时就成为贡品,黄茶也有不少当家品种,隶属中国名茶行列。
紧接着,农庐又讲到黄茶制作技巧: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也称为“闷黄”。黄茶在闷堆过程中微生物滋生是随着闷堆时间延长而增加的。
据现代医学显示,特别是酵母菌、黑曲酶、根酶等这几种微生物大量滋生,会给黄茶闷堆增加多种胞外酶,酵母菌大量滋生中能产生脂肪酶、蔗糖酶、乳糖酶等,这些酶类能分解大分子糖类物质和粗脂肪成为小分子物质醇、醛、有机酸、二氧化碳等。
正是由于黄茶中富含这些消化酶,对脾胃很有好处,因此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等症状,都可饮而化之。
巫青接着说:这一独特工艺,使得黄茶茶性温和、香味鲜醇、刺激性弱,在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降血糖、控制血压,降胆固醇方面比绿茶强。且茶汤由原本的苦涩味转为清醇滋味,并呈现金黄色,形成了黄茶独特品质特征——“黄叶黄汤”。
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
农庐说:如果长期饮用黄茶,在消食、暖胃、减肥、降脂等方面效果显著,为其它茶叶所不及。
农天一若有所悟地说:茶能治病,更能防病,消除体内毒素,还能缓冲外界对人体的影响。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饮茶尤其是饮用黄茶,不失是维护身体健康的一个养生之道。
其父其母点头称是。
金秋季节,穿过古城墙,来到沮河岸边,就能见到芦花荡里芦花纷飞曼舞,茫茫一片,鸟儿在芦花中奋飞,芦苇沿河岸滩头蜿蜒,颇为壮观。
农天一深爱着这些朴素、静美、旺盛的芦花。
在百花竟相开放的时候,芦花却选择了沉默……到了夏花盛开之时,芦花依然无声无息地编织着自己美丽的秋梦。
直到深秋时节,当秋风吹过原野,田野几近萧瑟,百花开始凋零,在不经意间,美丽的芦花才带着几分羞涩,把细碎的花儿打开,静悄悄地盛开在萧瑟的秋阳中,染白了田野,河畔,峡谷……
这生命里的芦花,在秋风的原野中摇曳,倾听着风传递而来的河谷的声音,清唱低吟,以一束束舒展开来的美丽倩影,唱响春天的童话,以秋的神话告诉人间。
那年秋天,农天一走过河畔,风从背后推着向西。他想起《诗经》中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苗条淑女,君子好逑”。这沮河两岸,正是两千多年前这个爱情故事的发生地。
——是啊,在这相思河畔,此时此刻,又有了芦花靓丽的倩影,自在而悠然。
小时候,农天一常去沮河边玩耍,他还会拿着芦苇杆子来编马,编鸟,与小伙伴们打闹嬉戏。
而现在,他也只能看看古城墙外芦絮满天飞了。如果是去天心岩茶山,偶尔路过,农天一也只是远远驻足,看一下河边的芦花荡……
一晃就进入腊月,满街满巷都是腊味、年味、家的味道了。
这时,巫青直接拿刀从火垅的炉子上取下来一块腊肉。果然,还是不变的容颜,不变的味道。
因其熏制时间比较长,腊肉的肉皮会比较硬,清洗之后需要用清水煮一下,直到用筷子可以戳破肉皮才行。切片,加上青辣椒和四季豆,一盘青椒四季豆炒腊肉就好了。
农天一说:母亲,好久没有吃腊肉了,太香了!
小时候,农天一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在乡下,只有过年才会有很多好吃的,特别是肉类。每到过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一整只猪挑出最好的肉用来过年吃。什么鸡蛋糕、猪肉丸子呀,什么扣肉、粉蒸肉、粉蒸排骨呀……即便是放开手来用肉,也还会剩下不少的,所以每家每户都会用这些富足的猪肉做成熏腊肉。这是山里的一大特色。
腊肉的普遍做法就是先腌渍、后熏制。熏腊肉的做法也是有讲究的:杀了年猪之后,就尽快将鲜猪肉进行分类和挑选,留下过年吃的,剩下的猪肉趁着还有点热温,就一块一块仔细地抹上食盐,盐要稍微给的重一点,然后放到一个大缸里盖上盖子,腌制十天半月的,再取出来放到火上熏干。一般到来年天气变暖(大概4至5月份)的时候,就可以取下来存着,慢慢享用了。这也就是一家人一年的用肉了。
那时农天一家里的条件还比较艰苦,家中的茶事农活都要忙,为了省点事,腌制好的猪肉都是直接挂在火垅里烤火的炉子上熏的。他记得父母亲忙完回到家,生火取暖做饭,借着火垅散发出来的高温肉也顺带熏烤了。室内温度高的时候,甚至能看到猪肉的油脂渗出来,油呲呲的直往外冒,煞是诱人。
如果是哪户人家的房梁比较矮,有时一抬头,就可能会蹭一脑门子油,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大年初一,村里的左邻右舍都会互相拜年,那时基本上可以在每家的火垅房顶上,看到一排排黑乎乎的正熏烤的腊肉。谁家的腊肉挂的越多,就说明谁家养的年猪越肥,谁家的媳妇就越能干,那家人的脸上就会觉得特别有光。
在乡里,用来招待客人最珍贵的食材就是腊肉。谁家有客,主妇们都会提溜一把菜刀,直接在火垅顶上割下一块腊肉做菜吃。多少人吃饭就割多大一块,做多少吃多少,别有一番滋味。
农天一常常怀念小时候甜美的记忆,那些温馨的味道时常挂在嘴角,甜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