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鲜嫩清香的绿茶象十八的处子,那么,黄茶就如同皇室的金汤玉液,而黝黑拙朴泛着油光的黑茶,就是高山阳光得天独厚的恩赐。
但在岁月的尘埃里,在纷乱的思绪宁静之时,轻轻洗去铅华,透过淡淡的陈韵,赫然发现,这平平淡淡之中,竟然会是一生的守候。
古老的茶艺携带着温婉的和风细雨款款而来,这时,巫青正在教丹霞和农天琴茶艺:
焚香通灵(点香):茶人认为,茶须静品,香能通灵,在泡茶之前,点燃一支香,心就随着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宁静的境界。
初展仙姿(赏茶):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人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不同的收藏方法,沉稳而诱人的香韵,打开岁月芳华。
冰心去凡尘(温杯):又称为“涤尽凡尘心自清”。品茶的过程是荡涤自己心灵的过程,烹茶涤器,不仅是涤净茶具上的尘埃,更重要的是荡涤茶人的灵魂。泡茶最讲究温度,所以在泡茶前要先提升壶的温度,使杯子留有余温,稍后可吸取茶香。茶的陈韵需要水的灵性引出,茶圣陆羽对泡茶的水就有这样的讲究:山泉之水为上,江河之水为中,井中之水为下。
荡涤沧桑(洗茶):投茶入碗茶,因茶一般都是经过独特的发酵等工艺,所以在冲泡时,有的头两道洗茶的茶汤是不喝的,应及时出汤,倒掉,否则因浸泡太久而失香失味,影响到下一道茶汤的滋味。
瓯里酝香(泡茶):有人说,人生有许多风景,最美的是在如画的风景中等待,品茶的过程莫不如此。冲泡时间太短,色香味难以显示,太久则会熟汤失味。茶的宁静,水的包容,在纤纤玉指之间演绎岁月的沉香,沧桑雅韵尽显绿黄色或红色透亮的茶汤中。真是“悠悠古茶韵,盈盈一水间”。
茶熟香温(出汤):出汤宜低酙,可避免茶香味过多散发,茶汤倒入紫砂壶后,再倒入公道杯中,使茶汤入口更为绵滑爽口,甘之若饴。连续两泡共一壶,茶味茶气茶韵更佳。
普降甘霖(分茶):取其精华均分之意,即将茶汤均匀分到每个品茗杯中。这样可使每位客人杯中的茶汤浓淡相同,故茶海又名公道杯。茶汤快倒置七分满时,可放慢倒茶速度,将茶汤慢慢地点到每个品茗杯中,以使每杯茶汤量一致。
平分秋色(敬茶):俗话说“茶七酒八”,茶到七分满,留三分为人情,所谓茶友间不厚此薄彼,斟茶时每杯要浓淡一致,多少均等。在这里,一般是由两位美少女敬茶。
茶的生命可以这样解释,“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
从这一道道优雅的程序中,可以聆听内心的宁静,体味茶中禅意,感受壶中天地,更能体验茶道“弦外之音”。
品茶:一人品称之“得神”,二人品谓之“得趣”,众人便是“得惠”了。这就是宁静致远,天人合一,养身养心养志又养人!
因此,古人酷爱“兰花茶”。其茶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芽叶相连于枝上,形状好像一枝兰草花;二是采制时正值山中兰花盛开,茶叶吸附兰花香,故而得名。
兰花,其叶俊秀飘逸,其香清幽恬雅,自二千多年前被孔夫子赞誉为“王者香”以来,声誉鹊起,备受后人喜爱和颂扬。茶叶,嫩芽香叶,香高味美,是普通人长期来“开门七件事”之一。
古人曾以兰质许茶,以兰入茶,且影响至深。明代张源在《茶录》中说:“香。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雨前神具曰真香;火候均停曰兰香;不生不熟曰清香;表里如一曰纯香。”具有兰香的茶叶,在明末清初时人称“其色如积雪,其香如幽兰,其味而味外之味,虽百碗而不厌者。”
其实,茶中并不含兰,甚至也无兰香,缘何却以兰质评茶,以兰命茶呢?这除了兰与茶具有同一物质属性——香以外,更主要的是千百年来,兰不仅具有香祖、香国、天下第一香等美誉,而且,“不以无人而不芳”,“名在深山士林”,赢得了中国三大传统文化构成的儒、佛、道的共同赞许,并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理之中,而兰花“清寂、慎独、自芳”的个性,又恰恰与构成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主流相吻合。
明代钱椿年在《茶谱》中对兰花等鲜花窨制茶叶,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梅花,茉莉……兰薰,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放蕊之香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
兰花、茶均属热带、亚热带植物。在我国,兰花分布区域几乎等同于茶叶生长之区域,人工茶园与自然兰花群落交叉分布,与茶相生相惜。
今晚月色皎洁,清辉洒在院子里。一家人在一起过中秋节,赏月品茶,大家刚好都在。
农天一问其母:如何制作兰花茶?
白龙杰和丹霞也很想知道。
农天琴说,我最喜欢喝妈妈泡的兰花茶。
听后,巫青放下茶杯笑着说,那要从采摘说起,谷雨前后开园,一芽二、三叶制成小兰花茶,一芽三、四叶制成大兰花茶。采回的鲜叶晾干表面水分后,及时付制,力求现采现制。
农庐谈到具体制作:工艺分杀青、初烘、足宽余三道工序。杀青用斜锅,二口或三口一组,砌成一灶。炒茶的竹丝帚分大、中、小三种,大帚竹丝较粗硬,小帚竹丝较细软,竹丝和把柄各长尽余,径粗三、五寸,依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选用。
农庐吃着月饼,又喝了口茶,接着,他讲的很细致:杀青温度,第一口锅底见微红,其余锅温依次下降。控制好投叶量,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回旋翻炒,抖散水汽,动作先慢后快。待叶质柔软时,改用“紧把”将叶子旋入竹丝之间,起揉条作用。“紧把”和“松把”结合,叶子在竹丝帚内吞吐,即“紧把”揉、“松把”透。两种炒法巧炒结合起来,使叶子既搓卷成条,又保持翠绿色泽,香味鲜爽。
几个孩子听的津津有味。
农庐补充道:杀青时需用三口锅,要求“一锅炒瘪、二锅炒熟、三锅炒细成条”。
巫青随即讲到初烘与足烘:初烘温度高,投叶量少,足烘温度低,投叶量多。边烘边翻,轻翻勤翻,防止断芽碎枝。初烘到七成干后,摊凉拣剔后,进行足烘。足干后大功告成,即装桶贮藏。
然后,巫青对兰花茶的特点进行描述:你们记住了,条索细卷呈弯勾状,芽叶成朵,色泽翠绿匀润,毫峰显露,兰花香型,鲜爽持久,滋味甘醇,汤色嫩绿明净,泛浅金黄色光泽,叶底匀整,呈嫩黄绿色,梗嫩芽壮,叶质厚实,冲泡时形似兰花绽开。
几个孩子瞪大眼睛,认真聆听,不时发出惊叹声。
这时,农庐又道出小兰花茶制作的诀窍:用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的正常芽梢,是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烘青绿茶,其外形芽叶相连成朵,自然舒展,色泽翠绿显毫,冲泡后如兰花初放,枝枝立于杯中,带兰花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成朵,叶质厚实耐泡。人称“头开扑鼻香,二开刚来汤,三开才出汁,四开五开正好喝”。
几个孩子连连称道。
所以,兰花茶色泽碧绿,银毫显露,汤色清明,滋味清醇,闻之兰香怡人,饮之回味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