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喝了天心岩绿毛尖之后,汪秀才就放在心上了。后来,农庐夫妻开茶坊的事,他也有所耳闻。这几天,汪秀才手上的事情不多,准备去一趟县城,一来看看茶坊现在做的怎么样,二来可以与他俩品茶论道,这也是他多年的雅好。
天心茶确实打动了汪秀才,因此写过一篇短文,曰:“山旧产茶,故曰青溪水,天心茶。”他说的是,天心岩绿如果用青溪水冲泡,那茶就更佳了。同时,他对天鹿禅寺的灵秀景色大加赞赏:“吾著脚名山多矣,未有秀邃如天鹿者。盍因峰为墙,因水为池,因岩为室,因隘为门户。”这是说,此乃绝胜之地,是出好茶的地方。
汪秀才喜游历,曾与天鹿禅寺和尚品鉴茶叶时谈到:天心茶之所以品质超群,与茶树生长的小环境、小气候密不可分。一是山岩通红,绿树环绕,碧流清幽;二是与佛教圣地“天鹿禅寺”有关。
传说古时山上有许多麋鹿,留下大量鹿疃,天鹿禅寺因之兴起。此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清溪山脚转,白云山顶缠。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天鹿禅寺因此得名。据寺庙碑文记载,寺庙种茶始于唐朝或更早。因山上有野生茶树,僧人发现后便进行移栽,并逐渐被当地山民效仿。
天心茶与天鹿禅寺可谓天造地设。天心岩上有几株楠树,每至春深时节,就散发出幽幽清香,守护着这片大小茶山。当地人讲,没有楠树,茶就不香了。每当节气来临,一些山民就去放爆竹,以祈祷茶树永固,茶香绵延。茶,早已融入其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现在看来,农庐夫妻不仅与汪秀才有了一面之缘,得以相识相知,当时送的天心茶也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至少可以说,那茶确确实实令他喜爱,打动了他,这才会有品鉴撰文之事。
这天上午,汪秀才出了门,兴致颇高地来到茶坊。
农庐一见,甚感惊讶:“欢迎欢迎,先生有请!”
自从农庐夫妻拜访汪秀才后,时光匆匆,一别数载,但那份真挚的茶情都在彼此心里搁着。机缘一到,便会散发清香。
“客人不少嘛,看来生意不错。”汪秀才扫了一眼茶厅后说。
“还好,先生这边请!”农庐知道汪秀才喜欢清静的品茶习惯,就把他带到里屋一间雅座里。
“先生请坐!”农庐连忙说。
汪秀才落座,看看室内四周环境,说道:“这位置不错。”
听了汪秀才的夸奖。农庐有点不好意思,说:“还行吧。”
巫青闻讯后,连忙过来打招呼,并作揖状地说:“小女子问候先生!”说完就去泡茶。
农庐不知如何与汪秀才交谈,就直说:“我们本想专程邀请您的,又怕打扰先生。”
汪秀才笑笑:“我是不请自来。”
农庐也跟着笑起来。这与他们上次刚见面时相比,气氛融洽多了。
巫青已泡好了茶,恭恭敬敬地递上茶杯,说:“请先生品茶!”
汪秀才先是闻了闻香,然后抿了一小口,问道:“这是什么茶?”
“这是我家的茶祖茶。”巫青说。
“我是第一次听说,这茶祖茶是何来历?”汪秀才有疑问。
巫青说:“我家茶祖茶一般只作为祭拜茶祖树时所用,今天先生是贵客,就拿出来请您品赏!”
喝了几口,汪秀才大加赞赏:“色香味姿融为一体,是为佳茗。”
“谢谢先生夸奖!”巫青说,见机会难得,便请教道:“这该如何判断?”
汪秀才拉开话匣子:“之所以称为佳茗,不外乎内在与外在两大因素。这内在嘛由香与味生成,外在嘛由色与姿构成。”
“这两个因素具体如何理解?”巫青问。
汪秀才娓娓道来:“先看内在因素。何为香?茶香是基本的,但不同茶香有层次与境界上的差异。”
“什么差异?”巫青又问道。
“不难发现,茶香有三个层次:闻着香、喝着香和喝后幽香绵长。茶艺上就有闻香这个步骤。大多数茶叶是可以做到前两者的,但喝后幽香绵长者就少了。”汪秀才不愧是茶学响当当的人物。
这是说,茶的味道在这最后的清香中得到提升,不仅使人与茶融为一体,而且还可以获得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境界。
“那另一个因素呢?”巫青继续发问。
“主要看色相与姿态了。茶叶外形取决于制作的手法。干茶是未经过水冲泡的形态,有的冲泡后会有一定的变形。因此茶叶在色彩上,大致有浅绿、淡绿、纯绿、暗绿、深绿等深浅不一的颜色。有的经水冲泡后叶片徐徐打开,有的则变形,有的并不能打开,保持原样。水之于色彩、姿态,无疑起到一定的催形作用。若用古代焙茶技术则更优。”汪秀才谈了自己的看法,确实是一番高论。
“这真是大学问啊!”农庐似有所悟。
巫青还有问题:“那茶的味道该如何鉴别?”
“这茶味有淡雅、轻悠、熏染浓烈之觉。若幽香久,味道则轻悠远长。也就是说香与味是有机联系的。茶叶冲泡后的起伏沉淀,应具备气、韵、神三者统一,方为绝品好茶。”
“多谢先生指点迷津!”巫青打心底敬佩。
他们之间茶叙融洽,轻松愉快。汪秀才今天是有备而来:“纵观你家的天心岩绿和茶祖茶,不仅闻着香、喝着香,而且喝后还有一种清凉、幽香、绵长的韵味。”
如果追溯天心茶的历史,可以说它来源于天心岩上的野生千年茶种树。这得益于茶山周围遍布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相环抱,使茶树具有了独特的气候、土壤和生存环境。比如,红砂石经千万年风化的土壤,常年落叶腐烂而成的肥料,山泉、溪流和蜿蜒的小河形成的湿气,常年萦绕的雾气,这些都是孕育天心岩出好茶的天然条件。
汪秀才的一番精辟见解,可谓盖棺定论。这也许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这与他懂茶嗜茶是有关,也是他与农庐夫妻的茶缘所致吧。
汪秀才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有一年,县令准备造访汪秀才,便托一友人捎信给他,汪秀才回信写道:“我家住房简陋,家境贫寒,岂能委屈县令来访?”直接回绝了。
这与他祖父的一件往事有关。
有一年当地发大洪水,汪氏祖父忧心忡忡,很晚还没有睡下。这天夜里,两个县役在外出办事途中经过汪氏山庄,本想只是找个地方休息的。突然,那两个县役敲门进屋,他祖父邀请他们入坐,只是彼此看看,并没有说什么。
汪氏祖父让家人给他们做了上好的饭菜,酌自家酿的酒,任他们尽情地吃喝。然后从容地问他们来干什么。
一个县役狡黠地说:“来此无别的,官府正准备办某一公务,经费不够,让我们向你借贷二百白金罢了。”
汪氏祖父连忙答应。
吃完饭后,汪氏祖父就把他们要的钱足额拿出来,放在几案上。
两个县役带着钱走了。出门后就一阵大笑,于是两人将钱瓜分。
有知道真相的邻居,便把真相告诉了汪氏祖父。因为经历了这件事,所以汪氏祖父就告诫他的后人,要世世代代安于蓬门荜户,不要显露财富,不要让官员进家门。
两相对比,足见汪秀才的良苦用心,而刚才的品鉴,足以证明天心毛尖具有独特的口感、舒心的韵致、赏悦的雅姿、柔绵的芳香。
汪秀才兴致不减,放下茶杯,又与他俩讲了一段荆山名茶尘封的历史。
荆山是有文字记载最早出名茶的地方。在五代毛文锡的《茶谱》之中谈到的名茶——仙人掌茶,就是我国史料中最早见到的晒青茶,出自云雾山,因其状似仙人掌而得名。
仙人掌茶属于唐代名茶,唐时,“茶为人家不可少”的饮料,文人学士几乎无一不以茶作诗词。正是有赖诗仙李白,仙人掌茶其名遂传。当年李白居于湖北安陆,他有一个远方亲戚住在南颐县,便云游至此山中,饮了仙人掌茶,便作诗大加赞赏。唐代李肇《国史补》中就对古峡州荆山一带有过专门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
讲到这里,汪秀才用十分认真的口吻说:“我们这一带历来出名茶。”然后话锋一转:“好好做,我看好你们!”
听到这里,农庐和巫青确实被震撼到了,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就一个劲地点头。农庐见汪秀才要走,赶紧起身将备好的两包毛尖递给他。
“茶就收下了。”汪秀才一副轻松惬意的样子。
巫青说:“欢迎先生常来品茶,多多赐教!”
“好的。”随后,汪秀才出了店门。
农庐夫妻一直把汪秀才送到巷子口,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处,两人才转身往回走。
他俩多有不舍,又有一种深深的敬佩和发自内心的感激。俩人相视一笑,又发出一阵感慨:真是三生有幸,遇到像汪秀才这样的贤达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