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恒星系河星系是由恒星构成的,恒星是构成河星系的主要炁粒。
构成河星系的恒星实际上是指恒星系。恒星系是由一个恒星和围绕它转动的小星球(公转天体)所构成的星系。
太阳系是我们人类所处的恒星系,也是我们认识最清楚的恒星系。在所有的恒星中,我们只确认了太阳拥有公转天体,形成了太阳系。
其它恒星是否也有公转星球,是否会形成恒星系,由于望远技术的关系,至今还是一个谜。
康德以他的科学直觉认为其他恒星也形成了恒星系。在他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说:“恒星都是炽热的太阳,都是类似太阳系的天体系统的中心,恒星组成银河系并且围绕银河系中心转动,星云是银河系类的东西(指河外星系),宇宙无限大”。
这些大胆的预言最后被逐渐证实了。观测结果表明,一些恒星同太阳一样拥有大行星系统,形成了恒星系。
1963年美国的范德坎普发现巴纳德星有周期性摄动,计算估计有2个行星,一个为0.8个木星质量,距离主星2.7AU,另外一个为0.4个木星质量,距离主星3.8AU。
在1980年段后期,根据反映运动(环绕引力中心的转动),美国科学家用光学方法发现巴纳德星有行星,但是没有被人们接受。
1983年由红外天文卫星发现,在天琴座α(织女星)周围有巨大的固体颗粒群,大小为几毫米到小行星大小,范围约为太阳系的2倍,认为可能是正在形成的恒星系。
1992年英国科学家用射电方法发现一个距离我们1600光年远的脉冲星有行星,也没有被人们接受。
分光技术的出现使我们终于能够证实恒星有小星球的事实。根据光的多普勒效应,1995年瑞士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距离地球42光年远的飞马座的一个行星。
这个发现太阳系外的行星的天文事件成为当年十大科学和医学新闻之一。
观测还发现有些恒星周围有气体尘埃盘,例如由麒麟座R星的红外辐射推算出尘埃盘质量相当于太阳系行星总质量,尘埃盘可以演化成恒星系。
科学家估计,在银河系内有100亿个恒星(约占10%的恒星)有大行星,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有1千万个,太阳系不是宇宙中独有的现象。
太阳系只是普通的恒星系,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恒星系的代表。
我们没有办法看见其它恒星系,但是可以通过太阳系认识它们,了解其他恒星系的基本情况——组成、结构、成分、形状、运动、性能、特征、起源等。
本节主要介绍恒星知识。炁学提示:根据天体生存的机理(天体链存在的条件)可以肯定,恒星都会形成恒星系,只是所含有的公转天体的种类和数目会有所不同。
因为恒星是太阳之物,一定要有阴性的公转星球(太阴之物)形成恒星系(中和之物)才能够阴阳调和,形成星系炁子(星系的内能物质),才能够稳定存在,这就是易学说的:“太阳不长,太阴不生”。
这就像原子一样,核子总是伴随着1个以上的电子形成原子才能够稳定存在的,没有电子的核子将成为核离子(就是核量子),将成为射线或者离子气(例如氢气形成的等离子体)。
没有公转天体的孤独恒星,只可能是河星系中心处的少数恒星。它们就像离子体一样存在着,是十分不稳定的活动恒星,是性质活泼的恒星,在进行着激烈的各种各样的活动。
大行星也有类似的情况,水金两大行星由于没有卫星,所以行为同其他大行星不同。
当然,各个恒星所拥有的小星球的种类、数量、分布、形状等肯定是不同的,就像不同的原子有不同数量的电子一样,不同的电子形成了不同的电子层、电子云、电子轨道现象。
实际上,恒星系的结构就像一个原子:原子核的外面是数量不等的公转电子,恒星的外面是数量不等的公转星球;原子核和公转电子形成了中性的(即阴阳调和的)原子,原子炁子是原子存在的根本条件,恒星和公转小星球形成了中性的恒星系,恒星系炁子是恒星系存在的基本条件。
图5.30相似的原子和恒星系